top of page
搜尋

穿越枷锁与绝境的中华文明

作家简介:曾国峰,男,湖南怀化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先后在湖南娄底、广东中山担任中学语文教师。2004年初来到南非,现为开普敦华文作协常务副会长。作品被《西非统一商报》《华文作家》《文学月报》《玉融文学》《华声报》《华侨时报》等报刊物所选发。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观点。大约在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两百年期间,欧亚大陆的几个地区几乎同时发生了文明的突破,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

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

      被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环抱的巴比伦,创造了楔形文字、建立城邦、制定法典、冶炼青铜,形成了最早巴比伦文明。

       被尼罗河滋养的埃及,早早的获得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法老专制,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至今还震撼世界的金字塔、太阳神庙、女王殿。

       被印度河与恒河培育的印度文明,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青铜器、印度方章。

       但是,这三大文明却都在嗜血的跨国远征中,被命运肢解,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其中有很多故事成了今天的传奇与想象。

      四大文明里中华文明也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是命运的眷顾,而是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文明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青铜器的出现,文字的创造,以及制度的建立。

       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贤圣不明。中国却奇迹般的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给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更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老子和释迦摩尼几乎同龄,孔子比释迦摩尼小十几岁,墨子和苏格拉底年纪相仿,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年长一些,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年轻,韩非子小阿基米德几岁。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这批文化巨人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终极思考。

分合交替的发展脉络

      古巴比伦文明遗址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但与今天的文化早已完全不同;亚历山大大帝带领着马其顿城中最年轻、最强壮的士兵远征埃及,让埃及彻底沦为外族人的统治,埃及文明随之湮灭;阿育王在完成对南方的征服后,印度也随即进入列国时代的分裂状态。

       当然,中华文明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也经历过一次次磨难,遇到过一个个危机。每一次中国要被分裂、被瓜分的时候,总有一股力量会站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原因其实很简答:

       一是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开始,天下大势就变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二是大家普遍的心理状态是,统一是正常的,分裂是不正常的。

       三是即使处于分裂状态时,每一个有实力的政权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统一大业,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不论是南方政权还是北方政权。

       种种原因让中国没有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历史的后尘,这就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幅员辽阔的特殊贡献

      文明的发源从农业开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巴比伦有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埃及有尼罗河;印度有恒河。中国除了黄河,还有长江、珠江。

       此外,巴比伦、埃及和印度均位于热带或亚热带,中国则纬度与气候差异都极大。再就面积而言,埃及与巴比伦面积小,印度较大但比较单纯,而中国却幅员辽阔。

       当然“大”并不一定都好。但文明有一个特性,就是会开疆拓土。在格局初定的起点上逐步伸展开来,此时地理面积的大小就决定了文明生命力的强弱。大致的估算一下,整个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面积至少超过了四百万平方公里。这是另外三大古文明望尘莫及的。

       辽阔的疆域,多样的地形气候,让差异性变得特别丰富。处处都可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如同进了一个新世界。每次中华文明遇到生存危机时,就转移到其它地方,由于能转移的地方多、面积大,让中国文化的传播变动更容易。从汉代到宋代,中原文化从北方向南方的迁徙过程就是一个极佳的例证。

追求统一的文化底蕴

      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没有消亡,反而是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这既值得骄傲也值得思考总结。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所坚持的必然是农耕文明。年复一年的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过程,他们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积累下来的思想是中国特有的乡土情结。他们不能接受远离故乡的万里征战。所以不会像亚历山大大帝或阿育王一样带领着最优秀,最强壮的士兵四处征战。虽然杀敌无数,终免不了客死异乡的结局。

       当然,中国也经历过多次残酷的战争,但是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战场上发生的战事相比,性质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企图要消灭对手,甚至要消灭对手的文明;而中国要争的恰恰是中心区域的文明主导权,并进行内部整合。这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心理,那就是中国虽然也有对内征战,但这支由农民组织起来的军队并没有征服万里之外土地的欲望。

       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不是要消灭汉文化,实际上也不可能被消灭。不仅如此很多的少数民族最终还自觉接受了汉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内战不会消灭双方的文明,因为我们的文明是共同的。

      文字的统一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必须感谢秦始皇,是他做了这件了不起的事。中国地方大、人口多、方言杂,但文字居然统一了。这件事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内战频发的中国,统一的文字成了所有人的交流工具,只要文字不消灭,文明的基因就不会消灭,一切的记忆就没有消失,很多潜藏的史料就都可以复活。

       当然中国历史上多次经历分裂,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为最,出现过很多造成分裂的人,但更多的是追求统一的人。无论是主张分裂的还是追求统一,这些人都是中国极为干练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一定要把这些人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会发现主张统一的人往往更得人心,也就更能掌控由乱到治的大局。正是由于这些促进统一的人的存在,让中国一次次的由分裂走向统一,而没有沉沦在分裂的泥沼中。

 尊崇礼制恪守秩序

    “统一”只是形式上的表现,如果没有内在秩序的约束,“统一”很快会也会变成一盘散沙,可见“统一”并不是力量的源泉,秩序才是关键。所以,古人花费了极大的气力制定出一套礼仪制度,目的就是要把秩序给固定下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人把秩序看的比个人生命还重,秩序成了社会的规范。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心心念念就是为了要“复周礼”。他勾画的蓝图是这样的,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须依照血缘、辈分、长幼、婚嫁来逐一运行,秩序井然。从这种秩序派生出来的礼仪、规矩也是人所共知的。再将这些家庭秩序逐一地放大、外移、扩散,使之成为社会统一秩序来辅助国家的运行。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由家到国的程序,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把齐家和治国连在一起了,家齐了,国家也治了。也就是说,以一个私人空间秩序来比较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就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家国同构”。后来,儒家的这种尊崇礼制恪守秩序的基因就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且一直没有变过。

    《资治通鉴》开篇也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纲纪是也。何为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说到底还在说秩序问题。因为这种礼仪等级在社会上一旦被默认接受,并继承下来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功效。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尊卑的参照标准,这样既保持了统治的充分有效,又避免了无序带来的互相伤害。

    温情与敬意

       鉴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消亡给世人带来的启示。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文明也在演变。因为文明是动态的,它们衰落又兴起、分裂又合并。当知历史都是带着过去走向将来的,但不是直线向前,它中间尽可有曲折,有波浪,甚至有倒退。

       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中华文明中很多的优点与缺点是并存的。这在所难免,毕竟人无完人,文明大抵也会如此。长寿并不能代表完美,对待历史不能求全责备,我们对中华文明当以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的心态来看待,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历史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历史只不过刚巧赶上了。



2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只是“人的行为”及其互动的集合! 原创 Reckey 雷奇小屋 2023年10月10日 00:00 北京 (以下图略) 今天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

胡春华的人生轨迹

战略十年 2024-06-23 14:03 浙江 (以下图略 ) 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于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马岩墩村。1979年夏,年仅16岁的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1983年,胡春华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

陈道明坦言:人生走到最后,子女和老伴都不是最亲的……

来源:微笑人生 我来人间一趟,王雨缦 网上有段话这样说: 内心深处,我还是16岁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多希望有人把我揽在怀里。 但爸妈老了,孩子大了,爱人也冷了。从此不会再有人抱我,直到死去也没有了。 一席话说出不少中老年人的心声。父母再疼爱我们,也在一天天变老,终将离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