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琦 非洲研究小组 2023-09-18 08:42 发表于北京
图源:AP
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及其影响
作者:杨琦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2023年8月30日,法语非洲国家加蓬在其总统阿里·邦戈赢得连任后发生军事政变,政变军人以“机构过渡和恢复委员会”的名义宣布,取消选举结果并接管国家政权,后又任命加蓬共和国卫队指挥官奥里吉·恩奎马为过渡领导人。9月4日,恩奎马在加蓬总统府宪法法院宣誓就任过渡总统。这是继尼日尔之后,法语非洲国家今年发生的又一起军事政变,两者相隔仅一个多月时间。
政变发生后,这些国家持续出现大量反对法国的呼声,示威者不断地高喊:“打倒法国!法国滚出去!”作为前殖民宗主国,法国似乎已经穷途末路,这是否意味着法语非洲地区[1]将迎来一场大变局?
本文认为,法语非洲国家或已出现分裂趋势,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最终势必导致法国作为最后一个殖民帝国的崩溃。
图片(图略)
图源:Independent
01 法语非洲国家分裂的表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挑战同安全与治理风险交织叠加,法语非洲地区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是与日俱增,使得地区国家出现一定程度的分裂趋势。总体来看,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政变不断增加。近年来,非洲国家的政变浪潮明显抬头,除苏丹以外,军事政变基本都发生在法语非洲国家。自2020年以来,“政变潮”席卷了21个法语非洲国家中的7个,军事政变共计发生过8次,分别在2020年8月和2021年5月的马里,2021年4月的乍得,2021年9月的几内亚,2022年1月和9月的布基纳法索,2023年7月的尼日尔,2023年8月的加蓬;此外,尼日尔还曾于2021年3月发生过一次未遂政变。当前,这轮“政变潮”不仅尚未退去,而且可能形成“破窗效应”,所涉国家不断增多。客观上看,现有的和不断出现的军事政变,正将法语非洲国家分成了军事政权和民选政权两类。
第二,干预态度明显对立。军事政变发生后,其他法语非洲国家对于是否进行军事干预的态度出现分化。特别是在应对尼日尔军事政变的问题上,各国看法严重对立。2023年7月26日,尼日尔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遭到扣押,政变军人宣布接管国家事务;7月28日,总统卫队队长、政变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将军宣布就任“保卫祖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尼日尔政变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2]声称将采取军事干预,法语非洲国家对此产生严重分歧。其中,塞内加尔、科特迪瓦、贝宁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几内亚则威胁,一旦出现军事干预,它们将退出西共体。对于西共体内部的这些法语非洲国家而言,它们之间已然出现对立与嫌隙。但值得注意的是,囿于财政短缺和经验匮乏,非洲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在应对军事政变方面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第三,反法情绪日益扩大。过去十年,法国以打击极端恐怖主义为由,先后在西非萨赫勒地区部署“薮猫行动”和“新月形沙丘行动”,并为此投入了大规模资源。但法国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却是“越反越恐”,引起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强烈不满。随着2022年以来陆续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撤离,法国的军事行动事实上已经失败。自尼日尔政变以来,已有数万名示威者举行集会,要求法国撤出其约1500人的军队;以此为契机,政变当局向法国下达“逐客令”,不仅宣布取消双方的军事协议,还宣布驱逐法国驻尼大使。事实上,除尼日尔以外,其他的法语非洲国家近年来也出现极大的反法情绪,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贝宁、喀麦隆、乍得等国已举行数十次反法集会,践踏、焚烧法国国旗的行为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示威者与法国军队对峙的情况。质言之,随着反法情绪的蔓延,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法语非洲地区视为铁板一块;相反,这些法语非洲国家正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
02 法语非洲国家分裂的动因
尽管军事政变的增加、干预态度的对立和反法情绪的扩大,都表明了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但其分裂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深思。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同样地,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也是如此,且其中主要涉及三对矛盾。
第一,法语非洲国家内部政治参与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逐渐觉醒,法语非洲国家的民众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其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最近尼日尔民众的反法示威和各国军官的军事政变等活动。另一方面,同绝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法语非洲国家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还面临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率攀升、政府债务负担加重等多重挑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下,其经济发展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3]。这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一对突出矛盾,既使法语非洲地区陷入绝望的安全与发展困境,又为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提供了根本动力。
第二,法国殖民主义同法语非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即法国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回顾历史,法国曾在非洲拥有大片殖民地,在该地区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法属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以来,法国依旧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法非特殊关系”[14。尽管如此,法国的殖民统治给非洲国家留下诸多隐患:政治上是外来的专制统治和人为划定的国家边界;经济上是落后的交通系统、苛刻的经济政策、匮乏的教育资源,以及廉价的原材料和昂贵的制成品;此外,军人逐渐在非洲的国家事务中发挥起独特作用[5]。近年来,随着这些殖民遗留问题的暴露,法语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日益动荡,特别是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恐怖主义的扩张,严重激化了法国同它的前殖民地的矛盾。而这种不断激化的矛盾,目前正助推着法语非洲国家的分裂。
第三,法国殖民主义延续同美俄地缘政治竞争之间的矛盾,即其他域外大国的介入。自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作为法国传统势力范围和原料供应地的法语非洲地区,开始为美国、俄罗斯等域外大国所染指。比如,2021年9月几内亚军事政变的领导人马马迪·杜姆布亚、2022年1月布基纳法索的政变领导人桑道戈·达米巴,都曾接受过美国的军事培训;又如,自2017年以来,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在中非共和国的业务不断拓展,甚至拿到了该国钻石和黄金的独家采矿权;此外,土耳其、英国、印度、日本、沙特等国也在不断地向法语非洲地区渗透。当前,美俄等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其在法语非洲地区的势力范围正不断扩大,相比之下,法国在其前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却日渐缩小。由此而来,法国同美俄等国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归属不同势力范围的法语非洲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难以延续其作为法国前殖民地的有机联结。因此,法语非洲国家分裂将是大的趋势,目前正在且不断地发展着。
03 法语非洲国家分裂的影响
如果说法语非洲国家的前途必然是走向分裂,那么其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广泛的。从现实角度和影响对象来看,法语非洲国家分裂的影响或主要涉及法国对非影响力、美法关系模式、中国对非合作以及非洲一体化进程等四个方面。
第一,冲击并削弱法国的对非影响力。如前所述,作为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在法语非洲国家具有全方位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殖民统治“遗毒”的逐渐暴露、以及非洲对“新殖民主义”的强烈反抗,法国对非影响力正不断下降,部分前殖民地国家开始与法国“离心离德”,由此而来的是法语非洲国家的潜在分裂,且趋势越来越显著。反过来,这种分裂倾向愈是明显,愈能吸引更多法语非洲国家加入反法浪潮,从而不断冲击乃至削弱法国在其前殖民地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潜在的分裂与削弱的影响力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因果、双向影响的关系。两者互相强化并恶性循环,极可能使法国殖民主义陷入破产的窘境。
第二,美法关系模式或发生重大变化。相较于法国,美国是参与非洲事务的“后起之秀”。长期以来,美法两国在对非问题和势力划分上逐渐形成一种分工或默契,即鉴于法国在中西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对非洲的关注通常仅限于东非和西北非。但近年来,随着法国在中西部非洲地区影响力的式微,美国开始持续推进西非沿海战略,主动拉拢与西非国家的关系,不断强化西非地区的军事存在,暗中支持部分国家的军事政变,试图打破法国在该地区“一家独大”的局面。在美国的积极攻势下,部分法语非洲国家开始与前殖民宗主国分道扬镳。由此而来,法语非洲国家之间出现裂痕,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遭到侵蚀,美法两国在非洲既有的分工合作与关系模式开始被打破。
第三,中法非三方合作机会可能大增。尽管法国近期在非洲接连受挫,但受挫不会影响法国对非的基本政策,即维护法国在非洲的专属影响力、经济利益和侨民安全[6]。为此,法国仍将以各种方式维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特别是以中法非三方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法国近年在非洲的反恐、难民、移民等跨境安全治理问题上深陷泥潭,亟需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法国在帮助前殖民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遭遇挑战,也亟需国际社会来分担责任和压力。由此看来,无论安全领域还是发展领域,中法非三方合作均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因此,在法国对非影响力式微和法语非洲国家潜在分裂的背景下,中法非三方合作的机会极有可能增加。
第四,非洲的地区一体化进程或加快。目前,非洲存在大量的区域经济组织(RECs),它们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统筹与整合,其成员国身份重叠的现象引起制度上的重合与冲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经济的一体化[7]。当前非洲地区主要有8个得到非盟认可的区域经济组织,分别为西共体、东非共同体(东共体)、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非国家经共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和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它们对于推动非洲的地区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对应地,法语非洲国家也建立了一批区域组织(如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而且与上述组织要么在成员国身份上相重叠,要么在制度法规上相重合,要么在政策路线上相冲突,给非盟所认可的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带来了事实上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法语非洲国家的分裂成为既成事实,那么其所建立的区域组织将很可能减小非洲主要8个区域经济组织的运行阻力,整个非洲的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将由此加快。
注释:
[1] 本文中的法语非洲地区主要是指非洲21个官方语言为法语的国家,也称法语非洲国家,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法国的前殖民地。这21个国家分别为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吉布提、加蓬、几内亚、赤道几内亚、马达加斯加、马里、尼日尔、中非共和国、刚果(金)、刚果(布)、卢旺达、塞内加尔、塞舌尔、乍得和多哥。
[2] 当前西共体共有15个成员国,其中包括8个法语国家,分别为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5个英语国家,分别为冈比亚、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以及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2个葡萄牙语国家。
[3] 朴英姬:《非洲经济在气候冲击下脆弱性加剧》,载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No.25(2022~202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29-45页。
[4] 彭姝炜:《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的非洲政策变化轨迹与内在逻辑》,载《西亚非洲》2019年第2期,第85-110页。
[5] [英] 凯文·希林顿:《非洲通史(第四版)》,赵俊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第487-497页。
[6] 孙红:《浅析法国在大湖地区的战略利益——以刚果(金)为例》,载“非洲研究小组”微信公众号,2022年11月27日,https://mp.weixin.qq.com/s/QOmGWzREiOGeMTbIkm-7Pw。
[7] 朱伟东、王婷:《非洲区域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重叠现象与消解路径》,载《西亚非洲》2020年第1期。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