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珠宝首饰推断,最早的刻面琢型宝石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但真正有其出现的确切文字记录大约在11世纪。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们对钻石性质的理解的不断加深,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宝石之王”外观的美丽,钻石加工者的先驱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就一起来追寻钻石琢型的演变发展历程吧。 一.尖琢型
早期,欧洲流行的都是未经加工的钻石原石。直到1380年,欧洲才出现了最早的已切磨的钻石。这种方式以元始八面体作为主要范本,切磨师使用涂有钻石屑和橄榄油的板子来磨除钻石边上的突起和生长痕。简单来说只是将八面体的晶面打磨,提高其对称性、光泽及透明度,成品琢型和原石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 二.桌形琢型
十五世纪中后期,一个简单的进步使钻石之 美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桌式钻石的出现。切磨师将八面体的尖顶磨成如桌面般四方形刻面,下方的尖顶磨出一个称为底尖小方形,这也符合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的品味。桌式切磨的优点在于大幅改善了钻石折射、反射光的能力,使钻石的火彩和亮度有了很好的改善。与此同时,钻石的形态也更加的丰富,出现了长方形、梯形以及菱形的钻石。所以十五世纪很多王公贵族所使用的都是这种钻石琢型。 三.玫瑰花琢形
玫瑰花琢型开始出现于约十五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这主要是因为对玫瑰琢型概念不同造成的。因为玫瑰花琢型有一整套系列,其基本形状有一个平坦的底面和一个拱形的冠部,其上覆盖着成排分布的小三角形面。 玫瑰式切磨的亮度优良,但火彩不多,它也有过多次的改良,在它流行的三百多年的时光里面,人们发明了双玫瑰(也称满天星式琢型)。我们现代款的很多首饰里面,也能看到很多这种满天星式的琢型,圆滚水滴型,具有三角形刻面,没有腰围,状似拉长形的双玫瑰式,多做垂挂式的耳环或项坠。 四.圆形琢型(明亮琢型)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宝石光学性质的逐步认识,人们又设计制作出了新的刻面型款式。首先出现的是单翻式琢型,而随后出现的老矿工式琢型和老欧洲式琢型,已经使用了现代标准的58个面的切磨模型,刻面数已经和现在的标准圆钻完全一样了。这种琢型增加了钻石的亮度和火彩,但是外形仍旧为不规则的形状,而老欧洲式的切磨,是非常接近现代标准圆钻切磨的方式,它的台面很小,但是形状更为均匀,我们也称它们为早期的明亮式切磨。现在仍然有很多小的碎钻用单方式琢型。 单翻式琢型和几种方式琢型直到1919年,波兰数学家马歇尔依据光学原理,首先计算出理论上让钻石反射最大量光
线的切割方程式,当光线到达钻石上时,能达到完全折射及反射效果。同一时期,美国人亨尼在多次实验后求得了钻石切割的完美角度及比例,使钻石的火彩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这种切法沿用至今,仍是最理想的圆形钻石切割方式,即所谓的Ideal Cut(理想切工)。在此标准切割下,一粒钻石无论多大,都被切成57面(或者把亭部切掉尖得到58面),呈三角形状: 国际权威的珠宝鉴定机构美国宝石协会(GIA)等众多珠宝专业机构,一致认为标准圆形钻石(57/58面),能够最完美地表现出钻石的亮光、火彩。所以,现在市场上3ct以下的钻石有90%是圆形钻石。 五.花式琢型(新式琢型)
花式琢型的发展其实与琢型的整个发展是平行的。花式琢型最早可追溯倒500多年前,即16世纪,当时出现的多为阶梯琢型。随着加工工艺的不断成熟,陆续出现了明亮式花式琢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花式琢型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宝石琢型款式。当然,这些都与工艺师们的努力和脑洞紧密相连,更可看作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常见的花式琢形有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垫型切工(Cushion Cut)、雷迪恩型切工(Radiant Cut)、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等切工。 椭圆形切割椭圆形切割的标准刻面为69。当从上俯视,宝石呈椭圆形。就椭圆形切割而言,尽管长度与宽度比轻微地取决于不同型号宝石的光学特性,但两者间的比例约2:1。一枚切工很好,比例恰当的椭圆形宝石可以几乎与圆钻形切割一样光彩夺目,火彩耀眼。 榄尖形切割榄尖形切割也称为“纺锤”形切割,其标准刻面数为57,整体轮廓看起来像一个椭圆,但相比椭圆两边各向外延伸至一点,由上径直向下俯看,更像是一枚橄榄球。橄榄形切割的长宽比应为2:1,值得注意的是榄尖形切割不能太浅,否则的话,光线将会穿透钻石的背部,减弱了其光泽与闪耀程度。 三角形切割三角形切割的标准刻面数为43,这种切割法通常仅需要将原生矿石的角截去,就可以显示出宝石耀眼美丽的固有本质,火彩光彩夺目。由于各边相等,三角形切割能很好地呈现钻石的反射,被视作具有如圆钻形切割一样的光泽效果,因此对于那些钟爱鲜明色彩的彩色钻石人们,这给便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在三角形切割中,良好的抛光效果有助于钻石最大程度地展现自身的光泽感与闪烁度。 三角形切割方法的实施,最初产生于阿姆斯特丹,人们根据钻石原石所呈现的的自然形态的不同以及工匠喜好的差异,在琢磨过程中根据具体条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三角形切割琢型。传统三角形切割琢型,带有尖角或者在钻冠上带有25个刻面、亭部有19个刻面、以及可能带有腰部的形状更圆的的三角形切割琢型等。 梨形切割梨形切割的标准刻面数为71,这是一种结合了椭圆形切割与橄榄尖形切割法优点的混合切割方式,切割成型的宝石的形状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梨形切割法所能获得的极佳琢型外观的长宽比约为1.5:1。 心形切割心形切割的标准刻面数为59。心形切割宝石是一种顶部有缝隙的梨形切割方式。总的来说,心形切割宝石的长宽比略微超过1:1,约为1.1:1,长度略大些,但是比例通常不会超过1.2:1。大多数心形切割宝石几乎为圆形,这存在着这样的优势:具有几乎为圆的亭部,能够产生美丽的光泽。 由于极好的比例是来自于要付出更多的生石基础上,心形切割宝石必须具有极好的切工,这样才能使宝石更加昂贵。 祖母绿切割祖母绿切割的刻面数为50,完成后的琢型由顶部观察就像截去了角的长方形,有阶梯状的刻面,这些阶梯状角会使其夺目的光辉显示于钻石的亭部之上。这是另又种“梯形切割”,它有着多层类似于阶梯状并通常为四角或者伸长的刻面,其之所以称为梯形切割,乃因其呈同心而宽阔的平面类以阶梯。这种切割方法,适合宝石颜色在其美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祖母绿切割过去主要用于祖母绿,以减少切割期间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从而保护宝石防止出现钻屑,而现代的切割技术早已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一技术开始广泛使用于多种宝石类型。 八角形切割八角形切割的标准刻面数为53。这是另一种对琢型四个角具有一定规格要求的“梯形”切割。这种切割不同于祖母绿切割,其亭部的阶梯长度不等,这种切割方式适用于对喜爱彩色钻石一类的人群。 正方形切割正方形切割的标准刻面数为57,这种切割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切割方式,不同之处就在于两者在边长比例上存在差异。 公主式切割公主式切割通常有76个刻面。公主式切割,技术上被称作“方钻”切割,只是如具有多个闪闪发光面的圆钻形切割的方形版本。公主式切割是一种尽可能保留八面体金刚石晶体的重量,具有尖而无截角的“明亮式”(指的是钻冠与亭面垂直)。钻石切割方式。其与下面提到的长角古型切割,都可以最大地释放出钻石的光辉。 长角古型切割/“枕形”切割长角古型切割,也称为“枕形”切割或者“烛光”切割。长角古型切割宝石琢型的刻面数约为64。它与公主式切割一样,长角古型切割能最大化地呈现宝石的光泽。这种切割方式除了应用于钻石的切割,对于斯里兰卡的小刻面红宝石与蓝宝石来说,这是首选的切割法。 千禧切割千禧切割方式作用下的钻石,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1000个刻面,这是由罗吉奥.格拉卡首创于1999年左右的新世纪之初,而被命名为“千禧切割”。千禧切割的工作量约等于其他切工工作量的18倍。由于亭部拥有624个刻面,台面有376个刻面,在整个切割与抛光过程中,每个刻面必须被碰到过1至4次。涉及的时间量、与设计的特性的结合以及需要精密切割机械,消除了千禧切割成为切割主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