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Wittt ECONOMICS RULES 2023-12-02 10:55 发表于重庆
"我学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被经济学家愚弄。"—琼·罗宾逊
凯恩斯曾说“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分子影响的实用主义者,通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有很大的发言权,各国政府的智囊团成员总会有大量的经济学家,所以弄清楚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确实很重要。
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本人在学习经济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大概有以下八种思维方式,之外的读者可以自行补充。
1 机会成本思维
机会成本属于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是指决策过程中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那个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机会成本的产生是因为满足目的的资源和手段稀缺,人们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有所放弃,放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经济学里面讲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以及做出更好的决策。
为什么超市折扣的时候一般是老年人去排队?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会成本低,他们即使不去排队也是在公园里转悠,放弃的时间成本很低,如果去排队购物却可以省下一笔钱(当然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比如之前一个同学说他们那代人有饥饿记忆)。但年轻人不一样,排队意味着放弃做其他事情带来的收益,这收益往往比折扣的价值要大。
机会成本思维强大之处在于它告诉我们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只有一种选择是最优的。平时总听别人说做这个赚钱,做那个赚钱,其实并不是,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是赚钱的。
比如某人一年时间内:选择1可以获得收入10万元,选择2可以获得收入15万元,选择3可以获得收入20万元。理论上只有选择3是赚钱的(净收益=20-15(机会成本)=5万元),其他两种选择净收益都是负的(机会成本都是20万元)。
另外基于机会成本决策比历史成本决策更好。比如我5年前花50元买了一本书,现在想把它卖掉,如果基于历史成本(50元)我肯定会以低于50元卖掉。但当我发现现在这本书绝版了,二手书的市场价都是200元的时候,我肯定会基于机会成本决策,也卖200元。
不过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经常面临信息不足(获得更多信息也需要成本)的情况,所以很多时候,基于历史成本决策可能是一种更为经济的决策方式。
与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就是来自机会成本更低的比较优势,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自己生产的产品机会成本最低,这样整个社会的损失最小,成本最低,总产出最高,社会福利最大。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做决策时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必须权衡取舍选择最好的那个。
2 沉没成本思维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成本。经济学家认为沉没成本是过去支出的金额,无法回收,不影响未来的决策。
沉没成本不影响未来决策,可能只有经济学家或者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才会这么认为。在日常决策中更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对过去的付出总是耿耿于怀。比如你买了张电影票,看电影时发现根本不好看,如果是经济学家,那就应该停止观看,出去做其他事情,但实际上你往往会将不好看的电影继续看完,因为你觉得你花了钱。
对我来说,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妈妈买水果。她买了水果经常忘记吃,或者舍不得吃,然后水果经常放烂,但是放烂了她又舍不得扔掉。我经常劝她扔掉烂水果,吃了容易生病,但她总是说这是花钱买的,挣钱不容易,不能扔掉。我非常不理解她的行为,当然她可能也觉得我浪费。
其实在实际上沉没成本真的与未来的决策无关。比如那些烂水果,如果吃掉反而容易生病,付出更大的代价。沉没成本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覆水难收,时间无法倒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不像经济学家一样做一个豁达的人?
3 边际思维
边际的概念在19世纪70年代所谓的“边际革命”被引入经济学的。边际变动是指对现有计划(行为)的微小调整,边际指边缘的意思,即围绕着你所做的事情的边缘调整。
比如你已经喝了一瓶可乐了,再喝一瓶就是边际变动,其实我们的日常决策都是边际决策,因为从0到1是边际变动,从1到2,2到3等等都是边际变动。每个边际决策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人通过权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进行决策。
边际决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做一件事情,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比如一般飞机在起飞前几个小时机票可能会变得更加便宜,比如平时1000元,这时候才500元甚至300元。其实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是理性的决策,因为这时候多一个人通常带来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廉价的飞机餐),相反边际收益却很高,所以即便是便宜机票也是可以增加净利润的。
边际概念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解决了著名的“钻石与水的悖论”。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成本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相反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边际概念却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悖论。水是生命之源,总量上说,水的价值远远超过钻石的价值,但边际上正是因为水的总量太大,额外1单位的水价值很低(边际效用递减),相反,钻石的数量很少,额外1单位的钻石给人带的效用会很高,所以钻石比水要贵很多(当然特殊情况下另做分析,比如沙漠里)。
4 均衡思维
均衡是从物理学引入的经济学概念,这是经济学模仿物理学的痕迹之一。在物理学里面均衡意味着一个物体各方面的受力平衡,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经济学里面同样意味着各方面“受力”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比如最常见的供求均衡、纳什均衡等等。
均衡意味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背后往往隐含着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资源配置最优解,当然均衡也不一定是好的结果。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趋势是非均衡状态往均衡状态靠近,比如价格机制使得价格往均衡价格(供给等于需求)方向移动。
现实经济中一般来说均衡意味着获利机会没有了,大家都赚的正常利润。非均衡才存在利润的机会,比如创新。创新刚开始会在经济中创造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创新产品的供求不均衡,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创新公司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随着其他公司的加入,产品的供求倾向于均衡,行业利润率下降,回归到正常利润水平。同样更常见的比如两个地方存在价差就是一种非均衡,但是套利者的存在会让这种非均衡慢慢趋向均衡(如果结果是价差缩小但继续存在,可能是因为套利存在交易成本)。
如果将均衡思维进一步拓展,你会发现可以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比如地铁、食堂等排队,往往每个队伍的人数都会差不多(人多的队伍人会往人少的队伍移动);比如目前的文化也是千百年来不断地由各种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化形成的;又比如目前的国际政治形势变化也是一种均衡向着另一种均衡移动等等。
世界当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演化的。但均衡思维告诉我们不均衡一定会向着均衡(相对稳定的状态)状态偏移,直到新的均衡被打破。
5 复利思维
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利息除了会根据本金计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因此俗称“利滚利”,只要计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财富增长越快,而随着年期越长,复利效应亦会越为明显。基本的计算公式为:
FV=PV(1+i)n
FV(Future Value)是指财富在未来的价值;PV(Present Value)是指现值,亦即指本金;i(interest)是指周期内的固定利率或固定回报率,n则是累计的周期。
假设投资每年的回报率是100%,本金1万,如果只按照普通利息计算,每年回报只有1万元,10年亦只有10万元,整体财富增长只是10倍,但按照复利方法计算,首年回报是1万元,财富变成2万,第二年2万会变成4万,第三年4万再变8万元,10年累计增长将高达1024倍(2的10次方),即1万元的本金,最后会变成1024万元。具体计算为:
FV=1·(1+100%)10=1024万元
如果是30年,则差距更大,普通利息只有30万,复利则变为10737.42亿元。在一个著名的例子中,假设美国土著1626年,愿意以60荷兰盾出售今日曼哈顿的土地,并将这60盾放到荷兰银行,收取每年6.5%的复利利率,他们2005年将可获得约63960亿港元的存款,较纽约市五条大街的物业总市值还要高。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说自己的投资秘诀就是:复利+时间。复利背后本质是指数型的增长,时间越长增长越快,这是一种利用时间赚钱的利器,需要的仅仅只是等待。之前很火的一个公式:(1+1%)365=37.78,如果你和别人处在同一起跑线,你原地踏步,别人每天比你多努力1%,一年后差距就非常明显了,你还是1,但别人已经是37.78了,如果时间更长,比如5年、10年差距就更大了。
6 折现思维
折现(Discounting)在资产的投资中具有关键意义。所谓折现(贴现)就是将未来的收益折现为现在的收益。其中的折现率是一种利率。
比如现在的1000元和5年后的1000元,价值是不相等的,原因是如果你当下就拿到1000元,可以拿去投资、生利息、产生报酬,最终5年后得到的结果会超过1000元。例如在银行存入1000元,如果利率是1%,5年后复利计算大约可以得到1050.1元。可以说,在利率(折现率1%)的情况下,现在的1000元和 5年后的1050.1元 两者价值是相等的。
如果反过来,比如有一个投资机会告诉你,它未来5年后可以得到1000元,那么再现在当下它应该价值多少合理呢?我们可以试着去计算它现在的价值(称为现值PV),可以通过一定的利率(折现率,折现率一般参考投资的机会成本)折现做计算。例如我们用5%折现率做计算,5年后的1000元折现到当下是 780.35元,我们可以说,今天的780.35元,和5年后的1000元,价值是相等的。
如果有一个投资计划,现在需要投入700元,5年后能得到1000元,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在你知道资金的时间价值之后,你会发现两者其实不能直接比较,不能说1000元比700元高,而是应该理解赚多少?是否符合我们期待?
这时候需要把5年后的1000元,和今天的700元,换算到同一个时间点才能做比较,就会用到折现率。例如我们用5%折现率做计算,5年后的1000元折现到当下是780.35元,意思是如果你现在投入780.35元,过5年后得到1000元,你的年化回报率就是5%。但如果这个投资计划现在价值低于780.35元,比如只要700元就能投资,那投资报酬率会超过折现率5%。反之,如果现在需要投入超过780.35元,比如要投入850元,那投资回报率会低于折现率5%。
通过这个方式,我们就可以来评估一个投资机会是否符合自己理想的报酬。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一项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未来产生的收入,而不是未来的收入取决于资产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观点,但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比如资本财货未来产生的产品和服务决定其带来的收入水平,而这个收入水平又反过来决定了资本财货的价值。这个观点极其重要,因为投资就是从未来看现在,其实就是一种折现的思维。
7 产权思维
产权是思考经济问题的基础。不同的产权代表不同的经济系统(私有产权对应市场经济,公有产权对应计划经济,公私混合代表混合经济),不同的经济系统意味着解决生计的手段不一样(计划经济由政府决策,市场经济主要由私人决策,混合经济结合前两者)。
产权领域的基本理论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外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得到有效解决。外部性会产生社会福利的损失,而界定产权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变成无外部性的纯粹市场交易,消除了福利损失。
主流经济学理论是关于发达市场的理论,而发达的市场的前提是产权界定。在这基础之上,经济学家建立了一整套逻辑自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说几乎绝大部分的经济学高级理论都是建立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
所以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某个地方比如发展中国家,首先得思考其产权是否得到有效界定。这方面的经典研究比如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解释了经典的“布罗代尔钟罩”现象,他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成功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资产(相反,他们有大量的资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大量僵化的资产转化为活的资本的机制,而这个机制就是产权的界定。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洞见,当然也是伟大的常识。
同样基于产权理论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产权界定可以认为是一种基准思考框架,它告诉我们成功的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
8 模型思维
经济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建构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模型,这种方法来源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模型本身是对现实的简化,剔除了经济学家认为影响不大的那些因素。其本质是在无限的、开放的世界中建立有限的、封闭的模型世界,然后再通过操纵这些模型世界去解释现实世界。
任何一个模型首先需要澄清基本假设,基本假设规定了模型的适用范围。不顾模型的应用范围直接将模型套到不同的世界中,肯定会碰的头破血流,比如著名的“华盛顿共识”。
逻辑上说,所有的模型都是错误的。因为模型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总是有距离,模型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现实因素。但是成功的模型可以抓住现实的主要特征,抓住关键的影响机制,然后屏蔽那些干扰因素,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因果关系。
经济学上成功的模型很多,但是能对未来做出具体预测的并不多。因为世界是开放的,是无限的,是通过非线性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大部分经济现象并不容易找到其关键的影响机制。但经济学家在解释现实的方面依然是比较成功的。
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头脑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型(可参考《经济学原理》中最经典的10个模型),这些模型就成为这些人看待世界的视角。而经济学家也正是通过这些模型建立起关于世界的拼图,虽然这个拼图到目前为止远远算不上完整。
ECONOMICS RULES
Wittt扯犊子的地方——世事无常,开心就好,过有猫的生活吧,喵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