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小小 张小小眼中的世界 2024-01-24 06:00 发表于河北
我本人是学医的,本来打算成为一代名医,救死扶伤。
但是,坎坎坷坷,我行医的道路走到异常艰难,最后也没有走下去。
2012年的下半年,在国家“双创”的号召下,稀里糊涂的开始下海经商。
做生意之后,我的学习之路几乎是中断了。
以前,在医院,有单位考核,我还需要不停往前走;
一旦自己创业,没有人管了,我便无政府,无纪律了起来。
将近五年的的时间,我几乎没有完完整整看一本书,专业书没有看,甚至连小说也没有看一本。
期间,当然也有结婚、成家、生子的因素,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宝贵的时间,不知道浪费到哪里去了。
2017年,公司和家庭,才稍微稳定了下来了,我这时候,才意识到,是不是需要看看书了。
2017年的看书,还是有巨大的现实因素。
公司的发展,逐渐到了一个困惑期和迷茫期,不知道未来的路如何走。这一年,看书主题很杂,主要以商科为主,看了会计学,商业类等等实用类的书籍;
2018年以后,逐渐开始了系统化的学习之路,也就是一年一个主题。
2018年,以哲学类的著作为主,期间,钱穆九书,周易,曾国藩家书,几乎扫了一遍,期间还掺杂了西方的哲学类著作,宗教类的著作。
2019年,以历史类的著作为主,期间最重头的著作便是《史记》和《通鉴》,我通读了一遍,读的飞快,不求甚解,但觉得受益匪浅。
2020年,以英文类的著作为主,这一年,主要是想提升自己英文的能力,强迫自己用英文看了很多国外的名著,如飘,简爱,动物庄园,1984,盖茨比等等。通过这一年的练习,即使好多的单词不认识,我都能读下去。比如看1984,动物庄园,我只要看到Comrade,我就知道里面要说什么。可见,人类都是相同的,语言都是相同的,我们以前,把他们想的太复杂了,太可怕了。一定要八千字个单词,才敢看原著,我们的认知,可能是错的。
商科,哲学,历史,英文,我串了一遍,但我还是不知道,世界有一门学问,叫经济学。
2021年,百年难遇的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更是以雷霆手段,强迫人们停下来,慢下来。
等整个社会慢下来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整个社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腰包开始瘪了,各行各业都开始缺钱了。
个人没有钱,单位没有钱,甚至许多地方政府,都吵吵闹闹的,没有钱。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引发了我的兴趣:钱是怎么来的,钱又是怎么走的?钱那么多,好端端的,为什么就没有了呢?大家都缺钱,那么钱到底去到了那里?
2021年的前半年,我翻阅的还是理财类的书籍,如《巴比伦最富的人》,《小狗钱钱》,《邻家的百万富翁》,《富爸爸,穷爸爸》这些通俗类的理财书籍,也是所谓的“财商”提升类书籍。
可是,这些书,还是解决不了我的困惑,也就是钱从哪里来,钱为什么就消失了呢?
2021年下半年,我偶然间,看到有人推荐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从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开始,我进入了经济学的殿堂。
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基础上,我看了多种主流的经济学书籍,什么曼昆的,克鲁格曼的,萨米尔森的,有的不止一遍,看了好几遍。
慢慢的,很奇怪的,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就树立了起来了,同时,我有意识的,把读书感悟发到公众号上。
从2021年8月3号发布的第一遍文章《张小小财商十二讲》介绍财商开始,初步进入了理财学的门槛;
2021年11月17日发布的第一遍经济学文章《中国最早的经济学思想-轻重派》才初步进入经济学的门槛。
两年多来,我发布的文章,差不多有百余篇,几乎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以科普的形式,介绍了一遍。
这个时候,我觉得,对于一般的经济学问题,应该会看的八九不离十了。
随着阅历日深,我发现:真实的世界,仍然有无数的问题,无法解答。
比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在真实的世界中就行不通。
举个例子:
穷人的家庭里,并非一贫如洗,他们仍然有一些贵重的物品,比如彩电,手机等,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省下来,换吃的?换卡路里?
他们的回答,一定会令人目瞪口呆。
再比如,“越贵越有人买,越便宜越没有人买”,就明显违背了经济学中的价格法则。
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以后,2023年,我又闯入了一个新领域,那就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
好多好多的时候,我们表面是理性的,实际是感性的;想问题的时候,是理性的,行动的时候,是感性的,甚至是偏执的。
更深层次而言,我们都是“偏见”的奴隶。
”万法唯识“,”在拿锤子的人的眼里,世界都是钉子“,查理芒格的这句名言,非有足够的生活体悟,不能理解到它的精髓。
当把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和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看,经济学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供需问题,也不单单是一个边际平衡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观察经济的起起伏伏,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领域。
当然,现在有《经济行为学》这门课程,但大部分,懂经济的人,不懂心理;懂心理的人,不懂经济,两者结合,还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学问。
这是一块学术的处女地,如果有人能坚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只要稍微有点建树,诺贝尔经济学奖估计就是他的。
回顾往昔,觉得读书,也大多数机缘巧合之举。
一年52个礼拜,一两周读一本书,已经是够快的了,一年也就是看个二十来本书。一辈子,也就看个一两千本书。
可书那么多,浩如烟海,如果恰好和某本书,或者某个主题结缘,那还真是蛮可贵的。
”曲高和寡,名实难副“,”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我也不知道未来如何,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可能在最困惑迷茫的时候,书的确能给人以少许安慰。
这是本号开号以来第230文章,欢迎朋友们浏览,观看,批评,指正。若有喜欢的,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或者扫描一下,添加关注,加个粉儿,您的关注,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