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桑树青青 经济学江湖事 2024-01-20 19:06 发表于北京
前面我们讲过弗里德曼,他的理论被称为货币主义1,因为他是从货币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产出和就业等问题,以卢卡斯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从货币数量的观点出发研究宏观经济的产出和就业问题,这些学者称为货币主义2,货币主义2后因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并用于经济模型分析,因此后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随着这一学派的理论扩展和深入,现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最早由慕斯(muth)在1961年提出,卢卡斯后来接受了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对某一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应该与理论模型对该变量的预期一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另一重量级代表人物萨金特在1995年的解释更同意理解,即“模型内经济主体所做的预测不应该比构建模型的经济学家所做的预测差”。这一理论创新彻底改变了宏观经济学。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认为古典二分法有效,坚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数量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经济变量,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在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差别。这暗含着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假设,即人们可以透过名义变量变化把握实际变量变化,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影响。二分法和中性说均来自新古典经济学,但该学派把二者与理性预期假说结合起来。他们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原本自由主义斗士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里无效,但是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从理性预期出发,认为当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马上会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更高的名义利率。其降息效应,在短期内也不存在。货币在长期和短期都是中性的,因此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不存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替代关系。
(2)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从长期来看不变的因素,如自然失业率、自然通胀率、自然增长率等。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和要素都存在一个价格使供求达到均衡状态,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市场永远是出清的,外界力量只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改变它,即政府采取的任何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都会被人们理性预期到,人们在政策尚未实施时就先行做出抵消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行动,而该行动完全抵消政府的政策作用,使得经济仍然处于自然率的水平上;
(3)主张用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取代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卢卡斯在卢卡斯在1979年指出,对我而言,宏观经济学在政策领域有两个学派,一个时刻谨记政府具有伤害公众福利的能力,由此特别强调对政府行为进行制度约束,另一个则关注政府积极作为并改善社会福利的能力,基于这种观点的学者更偏好寻找使得政府更有效率来施政的方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者选择的是前者,主张政府放弃有害的相机抉择而使用固定不变的制度规则,避免政府政策冲击造成的失业或通货膨胀。在1995年讨论会上他又指出,就经济政策而言,永远是重商主义式政府干预和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之间的抉择。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创新性理论贡献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出波动的主因是生产率冲击。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就业和产量增加(极短期内可能降低),从而抬高现行的实际水平,再通过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传递到整体经济。最可能的冲击是生产率冲击或供给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生产率冲击包括技术创新、新生产方法、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冲击可分为正向和反向(如战争、自然灾害),它们引起经济初始的向上或向下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动摇了对经济周期的传统看法,传统理论认为,周期是围绕增长路径的“规则性”运动,即“扩张-收缩-扩张……”的“重复性”运动。新理论认为,周期是随机冲击传播到整个经济的结果,因冲击的大小和类型各不相同,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周期,它无规则性和重复性,人们也无法预测周期。这派经济学家建立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简称RBC模型,该模型也被干预主义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用。
(2)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科兴起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者都希望证明存在市场失灵,经济非均衡而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而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扭转失灵,由此带来短期和长期分析,短期是经济波动而长期是经济增长。卢卡斯的理论将学界关注失业的焦点转向了经济周期问题,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一开始就放弃了用均衡理论来分析经济周期。该派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不存在短期和长期之分,经济波动和增长的来源是经济中实际变量,这样就将经济研究转向从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寻经济波动的成因,使宏观经济学的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二分法;采用跨时期研究方法,即劳动者在生命期中可以用未来的闲暇替代当前的劳动,从而减少当前的劳动而增加未来的劳动时间,或用未来的劳动替代当前的闲暇,从而增加当前劳动时间而增加未来闲暇时间,这种替代进而出现在收入、消费等个体活动中。跨时替代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凯恩斯主义的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进一步责难。
(3)提供的“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理论”,为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的“可计算试验”(“校准”)方法,推进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但反对进行预测)。过去的计量分析旨在验证模型产生的时间序列数据与现实的时间序列数据相一致的程度,而校准法主要为经济模型选取符合长期观察规律的参数值,这些参数值可以来自于既有的经验研究、独立研究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如果无法获得数据,就要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为这些参数赋值,其摸底不是在于验证或拒绝某种核心理论,而是试图在基础理论的严格限制下尽可能逐渐完善模型以使其更贴近现实经济情况。宏观经济模型也从RBC转向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简称DSGE宏观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已经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模型;其特点有三个,一个是动态(Dynamic):模型中各经济主体基于其偏好、技术和约束条件等求解跨期最优化问题,从而得以探讨各宏观经济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质;二是随机(Stochastic):模型中包含多种外生随机冲击,如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劳动供给冲击、货币政策冲击等,刻画了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第三个是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中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从而得以分析各经济主体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米什金在1995年的著作中说:“20世纪70年代初,罗伯特。卢卡斯通过撰写一系列相关论文发起来理性预期革命......从那时起,宏观经济学就脱胎换骨了。”这也是宏观经济学史上第六次理论革命,足见其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开山作用。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带来宏观经济研究范式的改变,隐含新的政策推论,并且引发政治分歧和政策决策的天翻地覆改变,卢卡斯本人的学术成果更被视为宏观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有以下4点:
(1)基本方法对经济学的影响:卢卡斯认为,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不应该分开,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是不符合标准的。所以,该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清晰而简单的微观经济基础上,使宏观经济模型微观化,对当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也被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家普遍接受。(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界线,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4)其理论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产生影响, 推动了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运动。
好,今天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