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荣明 荣明同学 2024-01-29 22:22 发表于云南
经济学的双面性
一、《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作者R.A. Radford是一位经济学者,在二战时,被当作俘虏关押到德国人的战俘营中,战争结束后,写下来这篇文章。
虽然是战俘营,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这和很多越狱题材的电影一样,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经济身影。
在战俘营中,只要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够公平地得到他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到生活必需品。
注: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
战俘营,分为中转营和固定营。其中,中转营中战俘呆的时间短,发生的交易比较少;固定营的战俘大多都认识,交易频繁,还会有固定的交易平台。
有了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而有了货币就会有劣币驱逐良币,有了货币还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还会有所谓的跨境贸易(跨过铁丝网的交易)。
注:战俘营中的货币就是香烟。
由于战俘营中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人员的自由流动就会被限制,此时也就产生了户籍制度,并且还产生了舆论的压力(长时间的交易,使得瘾君子身体受到伤害,进而消耗整体的物资),一旦产生了交易,具有垄断色彩的中间商就会成为小人的仇富情绪对象。
在战俘营解放的时候,也就是1945年4月12日,战俘营内部的各种交易组织,经济组织,瞬间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二、《马粪案》
对于一个案件的判处,一般都会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考量。
注:马粪案,讲述的是原告堆的马粪,由于没有及时拉走,反而被告抢先一步将其拿走,最终闹上法庭的故事。
对于付出劳动堆积的马粪,到底是否归属于自己,所有权到底是谁,又或者说马粪的所有权是马或者马的主人。
这就引出一个概念,到底是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出标记。
注:只有鼓励创造财富,并且尊重别人的财富,人们才会积极地创造更多的财富,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保护财富,那么就很难获得更多的财富。
注:这就类似于大家说的要把钱花出去,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而不是把钱捂在手中。
如果可以随便拿到别人的东西,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去爱护、积累自己的财富,并且还会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花费太多的努力。
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1848》,这是巴斯夏去世前写的一篇文章。
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后果,好的经济学家能同时考虑那些可以看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破窗理论》,讲述的是孩子将窗户打破,就需要买新窗户,窗户厂就需要生产新窗户,窗户厂的工人就能拿到钱,工人就可以买面包,面包工人就可以买衣服,买衣服的就可以...
第一种观点是,虽然灾难造成了伤害,但也为就业和GDP增长带来了新机会。但是其忽视了看不见的内容,原本用来买窗户的钱,还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
注:破窗理论的常见变种有国家的发展(战争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工人就业(老人早退休,年轻就会有工作)。
破窗理论,属于只看到了可以看到的后果,没有看到看不见的后果。此时就会造成,明确肯定存在的东西,但是谁都说不清楚在哪里。
巴斯夏的《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中讲述了,蜡烛商希望国会议员阻止大家使用阳光,才能保障蜡烛工人的就业,却看不到阳光的好处。
正如:马车不能被汽车替代,因为马车夫就要失业了,却看不到汽车的效率;国家需要补贴高雅艺术,不然就看不到艺术了,却看不到更值得投入的贫困领域;环保主义者反对使用大量的塑料,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却看不到不使用塑料袋扔了多少食物。
四、经济学中的“阴谋论”
推荐阅读,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早期的经济学问研究内容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如今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事与愿符”的想法,即有什么样的愿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此就需要从小怀着美好的愿望,并让那些怀有美好愿望的人多干事。
在经济学家的想法中,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关于废品循环利用的故事:鼓励扔垃圾的时候,将垃圾进行清洗再扔;可是垃圾处理厂也会对垃圾进行清理,那么这到底有没有保护环境?(其实不然,如果照做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