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和贸易。1652 年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所在的开普半岛建立了殖民地,命名为开普敦(Cape Town)。为了对抗荷兰水手在香料航路上经常患上的坏血病,荷兰人在开普敦种植了从法国带来的葡萄藤,酿造葡萄酒,并于 1685 年在开普敦以南不远处的桌山山麓建立了南非第 1 个酒庄——康斯坦提亚(Constantia)。
17 世纪:第 1 款征服欧洲的新世界葡萄酒
康斯坦提亚酿造的是那个时代的高端酒,尤其是晚收麝香甜酒,可以说是新世界第 1 款出名的酒,在那个欧洲葡萄酒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款酒却征服了欧洲皇室,在 18 世纪成为了包括拿破仑在内的欧洲皇室贵族的挚爱。
复刻了 18 世纪康斯坦提亚甜酒的克莱坦亚酒庄(Klein Constantia)晚收甜白
休·约翰逊(Hugh Johnson)在他的《葡萄酒的故事》一书中说:「政治决定了贸易的形式,而贸易又改变了葡萄酒的产地。」这话也同样适用于南非。
18-19 世纪:从天堂到地狱
南非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遭遇种种挫折。或许是因为英国和法国在历史上一直不和,加上18 世纪末荷兰人与英国人在海上霸主之争中败下阵来,开普敦被英国占领,英国成为了南非当时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然而好景不长,19 世纪中期英法贸易恢复,需要走漫长海路才能运到英国的南非葡萄酒失去了优势。
此外,1866 年葡萄根瘤蚜病被传播到南非,销路和农业上的双重打击让南非的葡萄酒产业花了 20 年才恢复元气。在这段衰退期,有一部分的种植者放弃葡萄酒酿造转而投向其他有利可图的产业(比如经营果园或者种植苜蓿来为日益增长的鸵鸟羽毛产业提供饲料)。
即使是选择继续种植葡萄的酒农也将葡萄植株换成了像神索(Cinsaut)那样高产的品种(只求数量,不重品质),这不仅导致了本国葡萄酒市场的过度饱和(生产过剩,出口又出不去,大量卖不出去的葡萄酒只能被倒入河里),同时也破坏了南非葡萄酒的国际声誉。
20 世纪初:葡萄种植合作社成立
1918 年,南非政府出资建立了南非葡萄种植者合作协会(Kooperatieve Wijnbouwers Vereniging van Zuid-Afrika,简称 KWV),以统一管理产量、制定葡萄最低收购价格。KWV 起到了监管南非葡萄酒市场,杜绝恶性竞争的作用,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却也同时限制了精品酒的生产。
实际上 KWV 也并未将产量控制下来,农民还是可以继续以大产量获利,剩下卖不出去的葡萄酒就送去 KWV 蒸馏成白兰地,这反而阴差阳错地让 KWV 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白兰地生产者之一。
20 世纪:艰难的人权斗争
KWV 成立后,南非葡萄酒品质随有一定上升,却因为战争和种族隔离政策(在葡萄酒行业表现为不得将酒卖给黑人)而受到重创,国际贸易几乎断绝,国内葡萄酒产业也发展缓慢。尽管 KWV 也在不断努力研究工艺、改良设备,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南非葡萄酒产业的状况。
南非整个 20 世纪就是一部反抗种族歧视的人权斗争史,直到 1994 年南非举办了首次不分人种的大选,南非斗士曼德拉出任总统,结束了种族隔离,西方国家才全面放开了与南非之间的贸易。加之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酿酒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南非葡萄酒才开始复起并在世界范围内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