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云淡心远 云淡心远 2024-01-25 12:42 发表于江苏
这十年,我一直在写历史,从两晋南北朝一直写到了隋唐。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这段历史中,某些姓氏可谓是人才辈出,比如“裴”姓、“韦”姓、“崔”姓、“卢”姓……
这些姓氏在如今似乎谈不上是大姓,人口也不算太多,可在从汉末到唐末的七百多年时间里,却出了非常多的著名人物,而到了宋朝以后,这些姓氏的影响力似乎就大不如前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其实跟时代有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阀贵族当道的时代,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由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陈群所提出并实施,正是这一制度导致了那段时间阶层的固化,豪门贵族充斥朝廷,普通百姓前途渺茫,这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而之后的隋唐虽然取消了九品中正制,改用科举制来选官,但那时科举制还不十分完善,通过门荫入仕依然非常普遍,比如晚唐名相李德裕就是凭借门荫进入的仕途,因此,在隋唐时期,不少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大。
当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比起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势力已经有些衰退了,而在经过黄巢以及五代十国的扫荡,加上科举制的日益成熟,到了北宋,这些世家大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之后的史书上,“裴”、“崔”等姓氏的名人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可见,中国古代的世家大族发源于两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延续到隋唐,最终消亡于唐末的乱世。
那么,从两汉到隋唐,华夏大地上的著名世家大族都有哪些呢?
本文就试着来简单地捋一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的兴盛始于东汉末年,崔琰是曹操手下的著名谋臣,他的族弟崔林在曹魏官居司空,崔林的六世孙崔宏是北魏初年重臣,崔宏之子崔浩更是名满天下,辅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可惜后来因国史之狱被冤杀,并连带他这一支被灭族。
但清河崔氏其他支系并未受到影响,其中崔琰后裔崔宗伯的家族更是被北魏孝文帝钦定为最显贵的五姓七家(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一,之后的清河崔氏名人大多为崔宗伯之后,唐代清河崔氏依然显贵,共出了十二位宰相。
二、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有史可考的名人最早可追溯至西汉中期的侍御史崔朝,之后代出英才,东汉有文学家崔骃、农学著作《四民月令》作者崔寔等,三国有曹魏尚书仆射崔赞,西晋有大司农崔洪,博陵崔氏在北魏后期至隋唐达到极盛,北魏有名将崔延伯,北齐有名臣崔暹、崔季舒,隋有名将崔弘度、崔仲方,唐代博陵崔氏有宰相多达十五人。
三、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崛起于东汉末年,始祖卢植为汉末大儒,刘备、公孙瓒等人的老师,卢植之子卢毓在曹魏官至司空,卢毓子卢钦为西晋尚书仆射,其后的卢志、卢谌等人也都是当世名士,北魏时范阳卢氏凭借其深厚的影响力名列五姓七家之一,之后一直代出显宦,北周有尚书令卢辩,唐代范阳卢氏有宰相八人。
四、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始于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创建者李暠,西凉灭亡后,李暠的孙子李宝归附北魏,官至镇北将军,其子李冲是孝文帝时期的朝廷重臣,辅佐孝文帝改制,立下了不少功勋,其家族也成为钦定的豪门五姓七家之一,之后陇西李氏人才辈出,唐代有宰相十人之多。
五、赵郡李氏
西晋时司农丞李楷为躲避战乱,率族人定居于赵郡平棘,是为赵郡李氏。北魏时期,赵郡李氏仕宦显达,李顺、李孝伯等人都深受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李家也成为与崔、卢等北方名门并称的五姓七家之一,之后的李元忠是东魏、北齐的佐命功臣,李祖娥是北齐皇后,唐代赵郡李氏有包括名相李德裕在内的宰相十七人。
六、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有史可考的先祖为东汉初年的名儒郑兴、郑众父子,郑众的曾孙郑泰、郑浑在汉末并有高名,同族的郑冲为西晋太傅,郑浑八世孙郑羲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名臣,荥阳郑氏也因此被孝文帝定为五姓七家之一,之后郑氏人代出英才,郑译为隋朝开国元勋,助杨坚建立隋朝,唐代荥阳郑氏有宰相九人。
七、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原本有两支,一为祁县王氏,有汉末司徒王允、曹魏太尉王凌等名人,王凌被诛后逐渐沉寂,南北朝后期到唐朝再次兴起,如北周名将王思政等人都宣称出自祁县王氏;另一支为晋阳王氏,东汉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代郡太守王泽兄弟,王泽之子王昶为曹魏司空,之后的王氏子孙可谓世代簪缨——王浑为西晋名臣,王述、王坦之在东晋位高权重,后来这支王氏因得罪刘裕被灭门,只有王坦之的曾孙王慧龙逃亡北魏,王慧龙之孙王琼官至中书令,王氏又再度复兴,家族也得以名列五姓七家之一,唐代太原王氏有宰相七人。
八、闻喜裴氏
闻喜裴氏早在东汉初年就开始崭露头角,时任敦煌太守的裴遵为促进东汉王朝和西域的交流作了不少贡献,汉末三国时期裴氏更为兴盛,裴遵的曾孙裴晔为并州刺史,裴晔子裴茂官居尚书令,西晋初年裴氏更涌现出了裴秀、裴楷、裴頠等一大批名臣,时人将闻喜裴氏与琅琊王氏并称,南北朝时裴氏有史学家裴松之、名将裴邃等名人,隋唐时裴氏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有唐一代,裴氏一族仅宰相就有十七人之多!
九、河东柳氏
西晋时出身于河东柳氏的柳轨官至卫尉卿,其后因永嘉之乱,柳氏后裔分为两支,一部分南迁,南朝有名将柳元景、柳世隆、柳仲礼等,一部分留在北方,北魏有名臣柳崇,南北朝后期到隋唐,柳氏出了很多重臣,唐代柳氏依然兴旺,有宰相三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书法家柳公权也都出自河东柳氏。
十、河东薛氏
河东薛氏原本居于蜀地,蜀汉灭亡后迁至河东,南北朝时发展成为大族,据统计,仅北魏一朝,薛氏就有五品以上官员四十七人。薛家原为武力强宗,涌现了一批以薛安都为代表的名将,之后又向文化方面发展,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即出于河东薛氏,唐代薛氏仍然显达,有名将薛仁贵以及宰相三人。
十一、京兆韦氏
京兆韦氏为关中名门,与同处长安的京兆杜氏合称韦杜,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京兆韦杜,去天尺五。韦氏起步很早,自西汉中期起就韦氏名人就是史书上的常客,韦贤、韦玄成父子先后担任丞相,韦玄成之侄韦赏为大司马,之后自东汉至隋唐,韦家一直长盛不衰,南北朝后期南梁有名将韦睿,北周有名将韦孝宽,唐代韦氏有宰相十六人,诗人韦应物、韦庄也出自京兆韦氏。
十二、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之后近千年间一直名人辈出,东汉有文学家杜笃,三国曹魏有尚书仆射杜畿,杜畿的孙子杜预是西晋名将,南北朝时杜氏在南北两地均出现了众多名臣,隋有兵部尚书杜杲、左武卫将军杜整,唐代杜氏有大诗人杜甫、杜牧以及宰相十一人。
十三、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据称是西汉开国功臣杨喜之后,杨喜的四世孙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喜的八世孙杨震是东汉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称,在朝中官居太尉,从他开始到他的曾孙杨彪四代都做到了三公的职位,与汝南袁氏均为四世三公,杨氏也由此跃居东汉顶级名门,之后汉末有名士杨修,西晋初年有以外戚身份执政的宰相杨骏,北魏有名将杨播、司徒杨椿、司空杨津,北齐有名相杨愔,隋有越国公杨素,唐代杨氏有宰相十一人。
十四、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的祖上据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的谏议大夫王吉,但王氏的真正显达,要到汉末三国时期,这段时间,王家出了好几位刺史一级的高官,如汉末荆州刺史王睿、青州刺史王仁、幽州刺史王雄等,西晋年间,王仁的孙子王祥官至太保,他也是中国民间所谓“二十四孝”之一的“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的弟弟王览官至光禄大夫;此外,王雄的孙子王戎、王衍也非常知名,王戎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王衍则是西晋末年的名士领袖,官至太尉,以善于清谈而闻名于世。
琅琊王氏真正的巅峰,是在东晋初年。那段时间,王览的两个孙子王导、王敦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开创基业,王导在内主持朝廷政务,王敦率军在外主持平叛,其余的王氏子弟也都分居要职,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琅琊王氏号称江南第一豪门,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谧、王弘、王俭等数十位宰相级别的高官。
隋唐以后,与其他多数江南大族一样,琅琊王氏也逐渐走向了衰微,虽然也出了王方庆等四位宰相,但比起闻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等北方大族,已经远远不如了。
十五、陈郡谢氏
在历史上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齐名,并称王谢,但谢氏的历史要短得多,早期甚至被讥讽为新出门户。陈郡谢氏有史可考的第一个人物是三国时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谢瓒,谢瓒之子谢衡为西晋国子祭酒,谢衡之子谢鲲为东晋初年的名士,江左八达之一,谢鲲之子谢尚是东晋豫州刺史,至此谢氏才正式跻身名门之列。
真正把谢氏推上高峰的是谢鲲的侄子谢安,谢安在东晋中后期执掌朝政多年,又坐镇中枢,指挥侄子谢玄等人在淝水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大举入侵,挽救了东晋政权。从此一直到南朝灭亡,谢氏一直人才不断,政界有刘宋开国重臣谢晦,文化界有诗人谢灵运、谢朓……
十六、颖川庾氏
颖川庾氏的始祖是汉末名士庾乘,他的两个孙子庾峻和庾纯在西晋年间分别担任了侍中和中书令的要职,庾氏因而跻身高门大族的行列,东晋初年,庾文君成为晋明帝的皇后,此后她的两个哥哥庾亮、庾冰先后凭借外戚地位执掌了朝政大权,其弟庾翼则出任荆州刺史,庾氏一门权倾天下,奠定了顶级士族的地位,之后的两百多年间,颖川庾氏的后人一直活跃在东晋以及南朝的政坛。
十七、谯国桓氏
谯国桓氏最早见于史册的是东汉初年的大儒桓荣,后裔又分为两支:龙亢桓氏和铚县桓氏,其中龙亢桓氏在东晋年间极为活跃,是最顶级的“王谢庾桓”四大高门之一,东晋初年有名士桓彝,桓彝之子桓温是东晋中期的权臣,曾三次主持北伐,威名远扬,桓温弟桓冲、侄子桓石虔等人也都是当时的名将,桓温的幼子桓玄在东晋末年还曾废掉东晋皇帝,短暂建立过桓楚政权,但在桓玄失败后,龙亢桓氏子弟大多死于非命,家族也一蹶不振;铚县桓氏有东晋名将桓宣、桓伊。
十八、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的发达始于东汉末年的司徒袁滂,之后连续十三代都在曹魏、两晋、南朝出任要职,曹魏有郎中令袁涣、大司农袁霸,西晋有尚书袁侃、名士袁准,东晋有国子祭酒袁瑰、名将袁乔、名士袁耽、袁宏等人,南朝刘宋有尚书令袁粲、尚书仆射袁顗,梁有名臣袁昂,陈有宰相袁枢、袁宪等,陈郡袁氏一门仕宦显达,名人众多,被后世公认为南朝四大高门“王谢袁萧”之一。
十九、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自称为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以及汉宣帝时的名臣萧望之之后,但后世学者一般对此都不认同。事实上,兰陵萧氏成名很晚,南朝以前一直事迹不显,刘宋时由于宋武帝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出自兰陵萧氏,萧氏作为外戚才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后来萧道成、萧衍相继开创齐、梁二朝,昭明太子萧统等众多萧氏族人在文坛也负有盛名,萧氏这才成为南朝名门,可贵的是,与其他南方豪族在隋唐之后日渐衰微不同,兰陵萧氏在隋唐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隋朝有隋炀帝皇后萧氏,唐代有宰相十人。
二十、吴郡顾氏
吴郡顾氏向为江南大族,著名的吴四姓(顾、陆、朱、张)之一,吴郡顾氏最早见于史籍的是东汉时的颍川太守顾奉,顾奉的曾孙顾雍在三国时的东吴担任丞相十九年,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大功,顾雍之孙顾荣为东晋开国元勋之一,之后一直到南陈,顾氏一门多有高官显贵或者文化名流,东晋有尚书令顾和、尚书仆射顾众、画家顾恺之,南陈有著名文人顾野王。
二十一、吴郡陆氏
吴郡陆氏在两汉就出过不少名人,如东汉初年的尚书令陆闳、名士陆续等,到了汉末三国,东吴名将陆逊的出现更是把陆氏推上了巅峰,陆逊之子陆抗为东吴镇军大将军,镇守荆州多年,陆抗之子陆机、陆云为西晋名士,可惜后来兄弟俩卷入八王之乱被冤杀,导致陆逊一门绝后,但这并没有影响陆氏整体的发展,此后的东晋至隋唐,陆氏名人见于史册者不绝于缕,如东晋有侍中陆晔、尚书令陆玩,南齐有名臣陆慧晓,梁有文学家陆倕,陈有吏部尚书陆琼,唐代陆氏有宰相六人。
二十二、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是汉末三国西晋时期士族的顶流,其影响力之大几乎无族可比。
荀氏的闻名始于东汉中后期的名士荀淑,荀淑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才华横溢,号称“荀氏八龙”,其中第六子荀爽尤为知名,汉末官拜司空,荀淑的孙辈中,以荀彧最为杰出,他是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的首席谋臣,荀彧的堂侄荀攸也是曹魏阵营中的重要谋士,之后直到东晋中期,荀氏一直都人才鼎盛,西晋有太尉荀顗、尚书令荀勖、侍中荀恺、司空荀藩,东晋有徐兖二州刺史荀羡,但荀羡英年早逝,荀羡死后,荀氏人才凋零,逐渐趋于平淡。
二十三、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高门大族,与颍川荀氏齐名。
颍川陈氏的崛起始于汉末的大名士陈寔,陈寔出身寒微,官位也不高——只做过县令级别的小官,却名重海内,他的两个儿子陈纪、陈谌也以贤明著称,父子三人合称三君。
陈纪在汉末任大鸿胪,陈纪之子陈群为曹魏司空,陈群之子陈泰为曹魏后期的名将,后来回朝担任尚书仆射,由于在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过程中,陈泰的立场趋向曹氏,西晋后陈泰这一支名位不显,但东方不亮西方亮,此时颍川陈氏另一支却步入了高峰——陈谌的曾孙陈准在西晋官居太尉,封广陵公,其子陈昣为卫将军,南渡后在东晋担任尚书等职,陈昣之子陈逵为西中郎将,有誉江左。
二十四、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是东汉著名大族,史籍记载的家族第一人为东汉初年的成武县令袁良,袁良的孙子袁安是东汉名臣,先后担任过司空、司徒等要职,以德才兼备、刚正不阿著称,其子袁敞官居司空,其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和袁隗分别任司空和司徒,连续四代都做到了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最为显贵,合称三公),故有四世三公的美名。东汉末年,袁逢之子袁绍和袁术均为一方诸侯,但后来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相继失败,曾经冠绝华夏的一代大族也就此败落。
二十五、颍川钟氏
颍川钟氏起步很早——早在西汉年间就有钟元担任尚书令,但钟氏最显赫的时期是汉末三国,汉末名士钟皓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同郡的陈寔、荀淑、韩韶合称颍川四长,钟皓的孙子钟繇不仅是曹魏重臣,官居太傅,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之子钟毓、钟会也都非常知名,钟毓曾先后主政青州、徐州、荆州等地,钟会历任司隶校尉、镇西将军等要职,还担任了伐蜀的统帅,可惜最后谋反被杀。西晋之后颍川钟氏依然有人物见于史册,如东晋有侍中钟雅、南朝有文学评论家钟嵘。
二十六、颍川韩氏
颍川韩氏在汉末与同郡荀氏、陈氏、钟氏齐名,韩韶与荀淑、陈寔、钟皓合称颍川四长,韩韶之子韩融官至太仆,之后颍川韩氏比起荀、陈、钟三家就显得人才不那么多了,唯一比较知名的只有曾在东晋担任过吏部尚书的韩伯。
二十七、琅琊诸葛氏
琅琊诸葛氏据说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三国时诸葛氏在魏蜀吴三方都有重臣——蜀汉有流芳百世的名相诸葛亮,东吴有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父子两人相继出任大将军,诸葛恪还曾主掌朝政;曹魏则有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诸葛氏的荣耀后来一直延续到了东晋——诸葛诞之孙诸葛恢在东晋初年任尚书左仆射。
二十八、汝南周氏
汝南周氏在两晋时期非常著名,西晋有名将周浚、周馥,周浚之子周顗、周嵩均为东晋初年的名士,同一时期还有名将周访,周访之子周抚、周抚之子周楚两代先后担任东晋益州刺史,隋有名将周法尚,唐代汝南周氏有宰相两人。
二十九、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都相当出名,其有名可查的先祖是东汉时的司隶校尉羊侵,之后一直人才辈出,汉末有以清廉著称的悬鱼太守羊续,西晋有平吴的总设计师、名将羊祜以及晋惠帝皇后羊献容,东晋有丹阳尹羊曼,北魏有光禄大夫羊祉、中书令羊深,南朝梁有名将羊侃。
三十、太原郭氏
太原郭氏据说源于西汉开国功臣郭亭,之后西汉有执金吾郭广意,东汉有兖州刺史郭遵、大司农郭全,郭全之孙郭淮为曹魏名将,镇守关中多年,战功赫赫,西晋有尚书郭奕、郭彰,北魏有辅佐孝文帝改革的名臣郭祚,西魏有侍中郭崇,隋有名将郭荣、郭衍、郭均,郭荣的五世孙即后来的唐朝名将郭子仪。
三十一、太原温氏
太原温氏见于史籍最早的,是东汉护羌校尉温序,汉末有涿郡太守温恕,温恕之子温恢为曹魏凉州刺史,温恢的孙子温羡为西晋中书令,但温氏真正的巅峰是温羡之侄温峤,他是东晋初年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历任侍中、中书令、江州牧等多个要职,还主持平定了苏峻之乱,为东晋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温氏在初唐时又有著名的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其中温彦博更是官居宰相。
三十二、渤海高氏
渤海高氏自称为汉朝太傅高裒之后,但现在大多认为这并不可靠,事实上,渤海高氏真正首见于史册的人物是西晋时的尚书郎高瞻,北魏时高氏逐步发展成了河北名门,其中高允为北魏名臣,历仕五朝,出入三省,在当时名望很高,高允的族弟高祐在孝文帝时曾任光禄大夫,北魏末年,高氏一族中又有高乾官居司空,高乾之弟高敖曹是东魏名将,之后北齐时又有名臣高德政。此外,由于渤海高氏在北魏年间名声显赫,北齐皇族也宣称出自渤海高氏,学界一般认为有冒任之嫌。
三十三、渤海封氏
渤海封氏的崛起始于西晋末年的东夷校尉封释,封释的孙子封弈为前燕开国重臣,之后封家在前燕、后燕都出了不少名臣,后燕败亡后又仕于北魏,封弈的玄孙封回为北魏右光禄大夫,其子封隆之为东魏尚书右仆射,封隆之之孙封得彝为初唐宰相。
三十四、安定梁氏
安定梁氏的奠基人是东汉初年的重臣梁统,其后裔在东汉仕宦不绝,并与皇族通婚,梁商、梁冀父子两代均以外戚身份辅政,后来梁冀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全家被杀,安定梁氏也陷入低谷,但在西晋末年,梁氏又再度兴起,梁芬因其女为晋怀帝皇后而出任司徒,之后一直到隋朝,安定梁氏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西魏名将梁御、北周大将梁士彦、隋初重臣梁睿、隋刑部尚书梁毗等。
三十五、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最早显名于世的是曹魏征东大将军胡遵,胡遵之子胡奋为西晋尚书左仆射,曾参与灭吴之战,胡奋弟胡烈官至秦州刺史,之后安定胡氏又有前秦中书监胡文,北魏中书侍郎胡方回,北魏末年和北齐末年,胡氏更是连续出了三个皇后——北魏宣武帝皇后、北魏孝明帝皇后和北齐武成帝皇后,凭借外戚关系,胡氏一门贵盛一时。
三十六、安定皇甫氏
安定皇甫氏自东汉后期的护羌校尉皇甫规开始知名,之后一直英才辈出,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为汉末名将,官至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为西晋著名学者,皇甫真为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名臣,皇甫集在北魏后期出任雍州刺史,皇甫璠为北周骠骑大将军,隋有名将皇甫绩,唐代皇甫氏有宰相一人。
三十七、天水赵氏
天水赵氏历史颇为悠久,西汉有名将赵充国,东汉有文学家赵壹,十六国时期前秦有尚书令赵俱,后秦有尚书仆射赵迁,赵迁的玄孙赵翼为北魏光禄大夫,赵翼的族侄赵遐为北魏后期名将,之后西魏有八柱国之一的开国元勋赵贵、尚书左仆射赵善,隋有大将军赵煚、左仆射赵芬等,唐代赵氏有宰相四人。
三十八、陇西辛氏
陇西辛氏始祖可追溯到西汉破羌将军辛武贤,其子辛庆忌为西汉晚期名臣,之后到汉末三国时期,辛氏又有辛毗在曹魏出任卫尉,其兄辛评为袁绍谋士,西晋有侍中辛勉、散骑常侍辛谧、大鸿胪辛攀等,北魏有尚书左仆射辛雄、左光禄大夫辛纂、龙骧将军辛琛,北周有上柱国辛威,北齐有吏部尚书辛术,隋有礼部尚书辛彦之,唐有名将辛云京,宰相辛茂将。
三十九、太原孙氏
太原孙氏的兴起,始于曹魏中书令孙资,其孙孙楚为西晋文学家,孙楚的孙子孙盛、孙统、孙绰均为东晋名士,孙盛为著名史学家,官至秘书监,孙绰以文才知名,官至廷尉卿,孙统之子孙腾也官至廷尉。
四十、北地傅氏
北地傅氏最早的名人是西汉开国功臣傅宽,西汉中期又有著名外交家、名将傅介子,三国曹魏有名臣傅巽、傅嘏,西晋有司徒傅衹、司隶校尉傅玄、名士傅畅,东晋末年有名将傅弘之,南朝刘宋有开国功臣傅亮。
四十一、清河张氏
清河张氏有史可考的先祖是北魏初年的青州刺史张幸,张幸曾孙张彝为北魏后期重臣,张彝的后裔在唐朝人才辈出,一门之中就出了三个宰相。
四十二、河间邢氏
河间邢氏扬名于世,始于曹魏尚书仆射邢颙、太常邢贞,邢颙的曾孙邢乔为西晋司隶校尉,北魏时邢氏又再度兴起,邢颖以才学知名,后与高允、卢玄等名士一起被太武帝征用,出任中书侍郎,邢颖的孙子邢峦为北魏后期名将,邢峦之子邢逊为东魏大司农,邢峦的堂侄邢子才与温子昇、魏收并称北地三才,北齐时官至中书监。
四十三、庐江何氏
庐江何氏为两晋南朝名门,西晋有光禄大夫何桢,何桢的曾孙何充为东晋名臣,曾以录尚书事的身份执掌朝政,何充的侄女何法倪为晋穆帝皇后,侄子何澄官居尚书仆射,南朝刘宋有中书令何尚之,吏部尚书何偃,刘宋前废帝刘子业皇后何令婉、南齐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也都出自庐江何氏。
四十四、东海徐氏
东海徐氏起步相对较晚,史籍中记载的首个徐氏人物为东晋左将军徐宁,徐氏后裔在南朝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非常显赫,可谓代出名臣,徐宁的孙子徐羡之为南朝刘宋开国功臣,之后又有刘宋尚书仆射徐湛之、南齐尚书令徐孝嗣,南梁有名相徐勉,南陈有著名文学家徐陵。
四十五、济阳江氏
济阳江氏的知名始于西晋初年的谯郡太守江蕤,江蕤的孙子江统为西晋后期的名士,江统之子江虨为东晋名臣,官至尚书仆射,江氏也由此跻身门阀之列,之后江氏名人不绝于缕,如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刘宋吏部尚书江湛,南齐侍中江谧、尚书右仆射江祏、太常卿江敩,南梁光禄大夫江革、右将军江蒨,南陈尚书令江总。
四十六、陈郡殷氏
陈郡殷氏在东晋初年开始崭露头角,殷羡为光禄勋,其弟殷融为太常卿,殷羡之子殷浩为当时名士之冠,官至扬州刺史,殷融的孙子殷仲堪在东晋末年出任荆州刺史,殷仲堪之侄殷景仁为刘宋中书令,此后,南陈有名臣殷不害、殷不佞,殷不害之孙殷开山为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四十七、济阳蔡氏
济阳蔡氏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后,蔡邕之女蔡文姬为史上著名才女,蔡邕的孙子蔡睦为曹魏尚书,蔡睦的孙子蔡克是西晋名士,蔡克之子蔡谟在东晋初年官至司徒,蔡谟的曾孙蔡廓为南朝刘宋吏部尚书,蔡廓之子蔡兴宗为刘宋名臣,蔡兴宗之子蔡约为南齐录尚书事,另一子蔡撙为南梁中书令,蔡撙的族孙蔡景历为南陈侍中,蔡景历之子蔡征为南陈中书令。
四十八、阳翟褚氏
河南阳翟褚氏的显达最初靠的是一个女人——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褚蒜子的父亲褚裒以后父之尊出任征北大将军,其后褚裒的曾孙女褚灵媛又成为晋恭帝的皇后,她的哥哥褚秀之在南朝刘宋担任侍中,褚秀之之子褚湛之为刘宋尚书左仆射,褚湛之之子褚渊为南齐开国功臣,官至司空,此后褚氏又出了不少名人,初唐宰相褚遂良就是褚渊的堂弟褚炫之后。
四十九、高阳许氏
高阳许氏源于三国时的曹魏名臣许允,之后各代都不乏名人,西晋有司隶校尉许奇、幽州刺史许猛、侍中许遐,东晋有会稽内史许皈、名士许询,南梁有中庶子许懋,南陈有卫尉卿许亨,许亨的孙子许敬宗为初唐宰相。
五十、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可追溯到东汉尚书令黄香,他也是民间所谓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主角,黄香之子黄琼为东汉后期重臣,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黄琼之孙黄琬在汉末官居太尉。
五十一、吴郡朱氏
吴郡朱氏为吴郡四大姓(顾、陆、朱、张)之一,代表人物为三国时东吴名将朱桓,朱桓的堂弟朱据、儿子朱异也都是东吴重要将领。由于朱家多出武将,故吴四姓有“张文,朱武,陆忠,顾厚”的说法。
五十二、吴郡张氏
吴郡张氏也是吴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是三国时的东吴名臣张温,他的族人张俨为东吴大鸿胪,张俨之子为西晋名士张翰,南朝时吴郡张氏又再度复兴,张裕、张邵兄弟在刘宋分别出任光禄大夫和雍州刺史,张裕之子张永为刘宋名将,张永之子张瑰为南齐光禄大夫,另一子张稷为南梁开国功臣,张稷之子张嵊为南梁太府卿。
五十三、会稽虞氏
会稽虞氏向为江东大族,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之一,虞氏的知名始于三国时东吴名臣虞翻,虞翻的孙子虞潭为东晋卫将军,天文学家虞喜、历史学者虞预则是虞翻的族孙,虞潭之孙虞啸父为东晋尚书,虞啸父之孙虞悰为南齐光禄大夫,此外南梁有卫尉卿虞权,虞权之孙虞荔为南陈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虞世基为隋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为初唐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五十四、会稽魏氏
会稽魏氏是会稽四姓(虞魏孔谢)之一,汉末有尚书魏朗,其子魏伯阳为道教名家,此后东晋有丹阳尹魏顗。
五十五、会稽贺氏
会稽贺氏首见于史籍的,是汉末江夏太守贺纯,贺纯的侄子贺齐为东吴名将,贺齐之孙贺邵为东吴中书令,贺邵之子贺循为东晋开国名臣,此后南梁有太府卿贺琛,唐代有著名诗人贺知章。
五十六、会稽孔氏
会稽孔氏崛起于东晋,孔愉及其堂侄孔坦均是东晋初年的名臣,孔愉之子孔安国官至尚书仆射,孔愉的孙子孔靖为南朝刘宋开国重臣,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孔靖之孙孔琇之为南齐廷尉,孔琇之的曾孙孔奂为南陈中书令,会稽孔氏的其他知名人物还有:刘宋御史中丞孔琳之、南梁藏书家孔休源、初唐文学家孔绍安等。
五十七、会稽谢氏
会稽谢氏源远流长,东汉时即有谢夷吾出任荆州刺史,三国有史学家谢承、豫章太守谢斐、吴郡太守谢勖、吴大帝孙权原配谢夫人等,东晋有吏部尚书谢奉。
五十八、义兴周氏
义兴周氏始于东吴名将周鲂,周鲂之子周处为著名的“除三害”的主人公,在西晋官至御史中丞,后战死沙场,周处之子周玘在西晋末年担任吴兴太守,为江东地方豪强的代表人物,曾配合朝廷军队,三次平定叛乱,有三定江南的美誉,但在周玘死后,因周氏武力强盛,引起了以王敦为代表的侨姓士族的猜忌,最终几乎被灭门,义兴周氏也从此一蹶不振。
五十九、吴兴沈氏
吴兴沈氏是和义兴周氏齐名的另一江南武力强宗,在东晋和南朝出了不少武将,有“江左之豪,莫强周沈”之说。东晋初年,沈充参与王敦叛乱后兵败被杀,其子沈劲后担任扬武将军,壮烈战死,为家族挽回了名誉。之后沈庆之为南朝刘宋名将,官至太尉,其侄沈攸之为刘宋荆州刺史,沈庆之之子沈文季为南齐尚书右仆射,沈文季之侄沈昭略为南齐侍中,之后南陈有陈文帝皇后沈妙容、陈后主皇后沈婺华、领军将军沈恪。
六十、吴兴姚氏
吴兴姚氏是西汉末年的谏议大夫姚平之后,三国时东吴有太常卿姚信,姚信的五世孙姚郢为南朝刘宋散骑常侍,姚郢的曾孙姚僧垣在南北朝后期以精通医术而闻名,历仕南梁、西魏、北周、隋四朝,官至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姚僧垣之子姚察为南陈吏部尚书,同时也是著名史学家,姚察之子姚思廉也以史学知名,著有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姚思廉之孙姚璹为在武则天时期出任宰相,此外唐玄宗时的名相姚崇也出自吴兴姚氏。
最后做一下广告,对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历史感兴趣的,欢迎选购本人作品《彪悍南北朝》系列以及最新出版的《大唐帝国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