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略) 点击
去非洲,除开基建和做矿,其实还有一批人,正在正成为中国企业和个人的新兴投资热点!近年来,中国企业及个人前往非洲进入农业赛道的趋势显著增强。截止到2024年年底,中国在非洲建成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带动相关地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有力地推动了非洲农业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在非洲农业领域投入的增加。根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投资存量已突破1亿美元,200余家中资企业扎根非洲,覆盖粮食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非洲农业潜力的吸引,也与中国国内农业竞争加剧、政策支持以及非洲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小游分析了为什么这些企业选择跟着国家走去非洲务农的原因、收益与风险分析、以及与地域结合的经典农业案例,关注小游,一起探讨非洲商业机会!
(中非经贸博览会上,
非洲农产品成热点/湖南日报)
一. 是什么吸引企业家们
选择非洲来做农业?
非洲农业资源禀赋且市场潜力巨大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非洲拥有全球65%未开垦耕地,宛如一片等待开垦的宝藏。土地租赁成本更是极具竞争力,仅为中国的1/10至1/5,劳动力成本也显著低于国内。以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为例,农业用地租金每亩年均不足50元人民币,而国内类似土地租金则高达数百元。低廉的成本,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非洲的消费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这片拥有超14亿人口且年轻化程度极高的大陆,粮食需求缺口巨大,人均肉食消费不足中国的1/3,粮食自给率仅60%-70%。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了打开非洲农业市场的金钥匙。菌草技术在卢旺达落地生根,带动4000多农户就业;木薯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原料到饼干、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跟随国家,到“一带一路”兄弟国家去
政策的东风为非洲农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及中非合作论坛,大力推动农业技术输出与投资。目前,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技术,使当地农作物增产30%-60%。非洲多国也积极出台政策,对农业外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租赁优惠等支持,坦桑尼亚政府以低价提供荒地用于农业开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规避“内卷”,另辟蹊径
国内农业市场竞争激烈,土地资源紧张,利润率偏低,如米面油行业利润率不足5%。而非洲特色经济作物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科特迪瓦可可产量占全球40%。中国通过电商培训,帮助卢旺达咖啡直连国际市场,大幅提升了产品溢价空间,为投资者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赛道。
二. 实话实说——
来非洲做农业,高收益与风险并存
收益翻翻,换了一片地,不卷了:
粮食种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使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提升2-3倍,农户收入倍增;尼日利亚推广中国稻种后稻谷增产200万吨,部分中资企业年利润率可达15%-20%。
经济作物:科特迪瓦橡胶加工厂通过本土加工提升附加值,胶农月均产量翻倍;肯尼亚鲜花通过“绿色通道”出口中国,月均销售10万枝,衍生品开发(精油、花露水)进一步扩大利润。
养殖业:埃及、尼日利亚的畜禽饲料厂投资回报周期约5-7年,远低于国内同类项目。
不卷是不卷,可风险还是存在:
投资非洲农业并非一帆风顺。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一大难题,农业的发展对气候的要求非常高。95%的土地依赖自然降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这些年东非雨季干旱频率从5 年一遇升至 2-3 年一遇,作物减产风险较高。基础的农业设施薄弱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缺乏灌溉系统,农机和化肥依赖进口,以及社会与文化差异带来的土地纠纷、本地化用工管理难题,以及部分区域存在的治安风险,都需要投资者谨慎应对。
除了对作物减产的风险,人员自身的安全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远离城市的非洲农业区,往往地处人迹罕至的郊区,这里通讯信号微弱如游丝,蜿蜒的土路,偶尔会有野生动物的光临基地......这些都有可能带来风险。面对这些挑战,人身保险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抵御风险的 “生命防线”。一份完善的保险计划,能在意外发生时迅速启动救援通道,通过紧急医疗转运服务,将伤者及时送往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专业的保险团队为您跟进理赔流程,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和个人减少损失,守护家庭经济安全。
在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到位的领域,非洲农业利润率可能高于国内,但需承担更高的气候与运营风险,呈现出 “高风险高回报” 的显著特征。选择投身这片热土,不仅需要勇气与智慧,更需要一份周全的人身保险规划,为每一位奋斗在非洲土地上的农业从业者筑牢安全底线,让梦想与财富的耕耘之路走得更稳健、更安心!“好保游”团队接触过不少前往非洲做农业的企业,我们十分了解赴非做农业人群的保险需求,乐意提供保险服务咨询业务,助力出海非洲人群!
三. 因地制宜
与地域结合的经典农业案例
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
水稻与玉米:中国在布隆迪、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5万公顷,助力粮食自给;埃塞俄比亚通过节水栽培技术使水稻试验田年产228吨,远超传统模式。
木薯产业化:非洲木薯年产量超2亿吨但加工水平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尼日利亚建设木薯全粉生产线,开发饼干、面条等产品,提升产业链价值。
高价值经济作物与加工
可可与咖啡:科特迪瓦、加纳的可可占全球68.4%产量,中企推动本土加工减少原料出口依赖;埃塞俄比亚阿拉比卡咖啡通过电商直连全球市场,溢价率达30%。
花卉茶叶与坚果:肯尼亚玫瑰48小时内可运抵中国,月销售额超百万;肯尼亚的生态茶叶也走进了千千万万中国百姓家,不少消费者都说滋味好,性价比高;科特迪瓦腰果占全球58.4%产量,中企协助去壳加工后对华出口量增长38.8%。
(当地员工在内罗毕的鲜花大棚内
为鲜花浇水/新华社)
养殖与渔业
禽畜养殖:埃及、尼日利亚的饲料厂与种禽项目投资超8亿元,采用“饲料+鸡苗”模式降低养殖户成本;坦桑尼亚罗非鱼养殖因政策支持快速扩张,计划延伸至鱼浆加工。
生态养殖:菌草技术用于牧草种植,毛里塔尼亚牧民羊群存活率提升50%,衍生食用菌培育成新兴产业。
创新型农业
生物技术应用:耐旱玉米(WEMA项目)、抗虫Bt棉花在布基纳法索推广,减少农药使用并增产20%;CRISPR技术编辑水稻基因增强耐旱性,试验田产量提升15%。
小规模灌溉与高价值蔬菜:萨赫尔地区推广洋葱种植,单位面积收益是水稻的1.8倍,私营灌溉模式(FSSI)在尼日尔采纳率达64%。
在非洲的广袤大地上,农业发展潜力犹如朝阳,光芒渐显。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过去20年间非洲农业产值年均增长4.1%,若利用好非洲大陆自贸区优势,到2030年其农业产值有望跃升至1万亿美元。不过,非洲农业及粮食系统极易受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影响且人员安全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风险点。但正因为如此,那些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把握机遇的企业和个人,定能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收获巨大的成功!
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