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下 来自:网络(选摘)
我们的制药企业,在中药材产地源头,多去建立一些自己的GAP种植基地,或让产地那些一线种植基地公司、农业合作社,加强与制药企业做好垂直对接工作就笔者受某上市制药企业相邀,以顾问身份,曾多次随团到全国各地中药材道地产地,做了一些中药溯源或种植基地调研方面的工作。从中看到一些情况还是比较客观现实并值得令人深思的。 在这方面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在某省金银花种植基地调研中,走访到的一位基层老干部和几位当地群众,他们对一块金银花GAP种植基地“三家药企介入,三家药企最终都赔钱”的故事叙述。 第一家药企搞金银花GAP种植基地 为什么赔了钱?据悉,这块种植面积约700余亩的金银花基地刚开始搞时,是由一家上市药企着手的。但搞了几年,这家药企就放弃了,赔了大约一千来万元。 为什么会赔钱呢? 首先,种植基地从包地、植苗、雇工、肥料再到初见成效的金银花采摘,很多的投资,大部分都是赔在前三、四年的初始阶段,因为初始阶段只能光投入而不见效益。 那么,为什么到后来几年后金银花能见到效益,可以采摘了,这家药企反而放弃了呢?原因就是种植基地的成本太高,按当时的价格,市场上的金银花50元公斤,基地不算前期投资,采摘下来的金银花成本却高达80元公斤。 为什么会是80元公斤呢?原因之一还是土地、管理、肥料及采摘时大量雇工的消耗。原因之二比原因之一更残酷。一般来讲,金银花采摘分三个阶段:头茬花、二茬花、三茬花,每一茬花间隔的采摘时间段约为10天。 头茬花产量大,肥实,品相好,养生花茶、饮片包装都使用这个,市场价可以卖到80元公斤!二茬花和三茬花产量一般,品相稍差一些,这种规格的金银花市场价当时也就50元公斤左右。 可是制药企业不是药材贩子,他不会把头茬花和二茬花、三茬花分开来对外出售的,而是一股脑儿全部用做自己企业的“统货”生产原料。这就造成了浪费,自己基地种植的金银花不算前期投资,价格每公斤高达80元,而从市场上购买的金银花生产原料虽然属于二茬花、三茬花,但检测结果同样是合格的,成本只要50元公斤。另外,采摘金银花费工费时,基地雇工折算成本仅此一项每公斤就要加上10元以上,而药农散户的属于自种自采,是不计劳动报酬的,这也是基地方面种植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你说,这样的结局,企业的种植基地还有继续维持的动力吗?放弃也就成了唯一首选。 第二家药企进入金银花种植基地 赔钱的原因在哪?那么,第二家药企接手这块种植基地后,为什么还是赔了钱呢?按说他是没有前期投资的,等于白捡了一个宝,进入当年就能见到效益,不应该赔钱啊!但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第二家进入的这家药企,虽然没有了前期投资,需要跟进的雇工剪枝、除草、施肥、浇水以及每年需要交付给农民的土地承租款项却一样不能少! 另外,金银花采摘不仅费工费时,而且采摘间隔时间段雇工方面,对于基地来说,雇来的临时工有大聚大散的弊端。农村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剩下的妇孺老人有的年迈身子骨不灵活不能干,有的需要在家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学,想干也去不了。 一块种植基地700亩,花期正盛时,一亩地采摘雇工至少需要二个人,700亩基地加起来就需要1400人。一时之间,到哪去临时凑出这么多人去?按天工计算,手快的有怨言,按多劳多得的采摘数量计算比较合理,可手慢的看看不挣钱,第二天就不来了,基地还要继续手忙脚乱的到处雇工。近处的请不到,远路的需要雇上大巴接送人家才肯来,另外这么多人的食宿也是问题。一番“混战”刚把“队伍”安排稳定,头茬花摘过,立马还要遣散很不容易聚起来的工人,等十来天后第二茬花上来再请一次。 金银花要的都是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如果采摘花期都是晴天还好说,紧赶慢赶或能全摘下。如果遇到天气不好阴天下雨,采摘工作受阻跟不上来,满地的花蕾一旦盛开,就全报废了! 头茬花摘过,二茬花也还能摘,第三茬花产量很小,摘还是不摘?摘就要接着雇工,不摘就浪费了,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让人很纠结。 三茬花摘下来,劳神费力是小事,可是第一家药企进入时遇到的老问题又出现了,三茬花的品质有别,生产时放一起混用成本极高,区别开来把二茬、三茬花自用,优质头茬花卖给其他单位做饮片和花茶用品,虽然能降低部分成本,但搞基地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提高药材品质么?这把好的出售,差的留着自用,费老大的成本搞基地的意义就成了笑料。 其实,除去以上问题,基地还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基地本身对种植管理上很规范,按说每亩的产量不会很低,可平均合算起来,总是赶不上药农散户的产量,这就奇哉怪哉了。后来才发现,有手脚不干净的采摘工,把摘下的部分金银花偷偷放在花棵下面或相邻地里,等“收工”没人时再悄悄返回取了对外偷售。 基地针对这个情况,就在地头四角放人看守,下工后再去地里搜索一遍。如此依然挡不住脸皮厚的,最后有的雇工竟然用丝袜把采摘下的金银花装起来束在腰里。这事息事宁人还好,如果不息事宁人,这从四面八方雇来的临时工来时一群,走时一片,多是亲戚连亲戚,朋友结朋友或一个村的,跟一人闹僵,数十人的面子都没了或者就都不来了,本来临时集结的“部队”就雇工困难,基地审时度势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没几年,第二家进入基地的药企赔了几百万,身心俱疲的也退出了。 第三家进入金银花GAP种植基地的药企 依然没有逃脱赔钱的“怪圈”!第三家进入基地的,是由一个包村干部引进的药企,并对种植管理上做了很大改革。 首先,是把基地化整为零,基地原先承包的谁家地块,还由谁家负责采摘,原农户不愿接手的,就另外承包给其他药农。基地公司只负责跟农户签订产品回收合同以及做大方向上的管理指导。 换言之,就是公司+农户模式,农户负责出工出力,基地负责管理、回收产品。让农户和基地的利益都能落到实处,并由那位从中“撮合”的包村干部出面做“中人”,一家一家给农户签一个约定价位的合同书,以此作为保障双方利益并共同遵守的见证人。 书面上看,第三家进入的药企做法是严谨的,也是可行的,并且这个时期,金银花采摘机器、金银花烘炕设备均已经面世,对于农户而言,不仅解决了采摘后阴天无法晾晒的问题,而且采摘起来也不那么费时费力了。 但是,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天衣无缝的计划偏偏出了一个防不胜防的漏洞,那就是承包给农户的金银花地块,如果遇到金银花市场价格上升期,就会遇到丰年不丰产的问题,而如果遇到金银花市场价格回落时间段,就会遇到歉年不减产的奇怪现象。 像这种情况,基地管理方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后来一调查,问题浮出水面: 农户对合同约束力认知观念很淡薄,以致形同虚设。涨价年份,你基地跟农户签的合同是80元公斤回收,市场价格都到90元公斤了,他会卖给你?很多产量都被农户悄悄出售给到村里搞收购的流动商贩了。 遇到落价年份却不是这样,你基地跟农户签定的合同是80元公斤,市场价格都已经回落到70元了,农户不仅愿意把所有的产量都出售给基地,并且还会偷偷从市场上套购一些,一并当作基地花子供给基地从中多挣一点。 尤其是近些年来,金银花产地农民出现种植速生杨的热潮,一到金银花产新之际,杨树棉絮漫天飞舞、飘飘扬扬,如下雪一般。 头茬花偏于杨树棉絮飘扬散落之前,还能侥幸躲过这场“夏日雪灾”,二茬花三茬花就没那么幸运,采摘之时正是杨树飘絮之际,因此采摘下来的金银花沾满了杨絮毛子,且又吹不得打不得很难分离,金银花二茬花、三茬花品相本来就稍逊于头茬花,如此现象搞得质量更是下降一等…… 最最令基地不能容忍的是:按照正常情况计算,本来头茬花产量不小,可现实是,因为市场上头茬花价格看好,承包农户都拿出来悄悄销售给了前来产地套购的市场商,而按合同价出售给基地“顶任务”的却都是品质一般的二茬、三茬花,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最后气愤之下,基地因为农户属于“弱势群体”没法去跟他们一家一户“沟通”,且在这方面虽然明明事实存在,偏偏又证据不足,就不依不饶地去跟那位做“中人”的包村干部交涉,搞得那位包村干部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导致中药材种植基地 损失的原因还有哪些状况?那么,是不是金银花种植基地这个情况属于个例,其它药材品种在种植基地方面就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当然不是,其它药材品种同样会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状况。比如中药材一般多是花叶类、根茎类、全草类、种子果实类品种居多,而这些品种最怕的就是在种植期间的冰霜风雪,和收获季节的阴雨绵绵。 如果是旱灾,可以浇水排除,如果是涝灾,可以排水解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暴风、冰雹、冻灾、连阴雨这些非正常天气,却是谁也没有办法解决的。 尤其是花果类药材,一场风灾过后,满地损落无数,一年劳动就会付之东流。最可怕的,是在收获时节的阴雨连绵天气。这样的天气,全草类药材容易出现灰斑锈病,导致外观性状变色。种子类药材会因此无法采收,直接在地里发芽坏掉。根茎类药材会因为雨水耽搁,造成起挖延迟出现退粉现象,导致成分含量难以企及药典标准等等状况。最后结局变成了本来企业花钱搞基地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结果落得一地鸡毛。 这些因为天气原因造成不再符合药典标准的“药材”,采收吧,已经变成一地劣药,放弃吧,大笔投资付之东流怪可惜的。这也是近20年来,很多企业搞GAP种植基地一直积极性不高,导致这项好的政策却总是迂回不前的原因之一。再到后来,有些药企为了应付上边政策,多是跑到药农种植大户田间地头花2000元钱树块“某某药企种植基地”牌子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2016年2月3日,政府相关部门经过审时度势,就这方面政策做出了相应调整,发文取消了对制药企业GAP种植基地认证工作,对药企搞种植基地方面由过去的必须执行改为鼓励扶持,并对很多自愿去搞药材种植基地的农业合作社、个体大户、公司联盟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这才让生产企业松了口气,减轻了一大压力,应该说,政府这项政策的调整是非常及时且正确无疑的。 但是,我们更应看出,政府对企业的GAP认证取消≠连同GAP种植规范进程一并中断,不过只是在方式上做了一种调整。中药材源头种植端,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GAP种植规范永远都是提高中药产品质量的一个前锋,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或基调,是不会被轻言放弃的。 种植基地公司和农业合作社 的压力是什么?那么,是不是当前除了一些药企搞的种植基地,有时候依然会出现前面所述的部分隐忧外,时下由很多个体大户、农业合作社、种植联盟、公司团体自筹自建搞的药材种植基地,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一切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目前作为产地源头的一些种植端,仍然还有一些情况是需要我们行业关注的。 比如资金成本的问题。 一家符合GAP种植规范基地公司的标准是什么?应该说,首先,他应当有种苗培育基地、有相当规模的种植基地、有一定的产地初加工条件,譬如机械设备、初加工场地或车间、晒场或烘干房、药材储备(阴凉)库等。 另外,除却以上条件外,既然想与生产药企打交道,基地公司仓库就需要备足大批货源,而大批货源是需要大批资金支持的。 并且,供货合同执行后,即时的钱货两讫是不存在的,基地公司还需要承担下游多家企业三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付款账期才行。 如果说,前面所述的一些基础建设必备条件没个三两千万元是不行的,那么,对于种植基地公司来说,压力最大的就是下游企业的账期问题,基地搞的大,给药企的供货量肯定要上去!可供货量上去了,后续需要更多的资金从哪里来?都靠贷款支撑肯定压力更大。 那么,基地种植或初加工方面规模搞小一些行不行?不是不行,种植基地公司规模搞小,各方面就会缩手缩脚放不开,相应要求肯定不符合GAP种植规范也达不到产地初加工条件,如此种植上又跟农民散户有什么区别呢?初加工方面也和农民散户搞的一般小作坊无二!再说,搞的规模太小,利润又从哪里来?所以搞小肯定没有出路。 那么,是不是规模搞大了,基地公司在种植或初加工方面活路会更大一些?理论上是这样,但在现实中,困难还是有的。比如:同样规格的药材同样的价格,药企在计划招标方面,会优先考虑产地源头货源,这就是产地种植基地或农业合作社的优势。 但在规格和价位上,如果种植基地或农业合作社真正去拿自己的产品跟市场商家或经营公司比拼的话,往往却是处于劣势的。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处于市场层面的供货单位,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于产地的农民散户渠道,先不说种植上规不规范,就是在种植管理和采收方面,药农自己提供的药材,往往是忽略劳动成本不计的,价格高低一点都可以出售,这一点种植基地公司就很难做到。 所以说,有些时候,明明看着是一种优势,最后却变成了一种劣势。 生产企业会因为你是产地种植端优先考虑你的供货,但是,与市场层面供货单位相较,他们却不会因为你是产地种植基地供货商,同等规格等级货物上给你另外加价5—10元。何况对某些生产企业而言,产地供货商供货方面报价上有时也并非一家两家,排除市场商家供货单位,你仍然要和产地其他种植基地公司在报价上拼个你死我活。如此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就是最终大家都走向劣币驱逐良币道路。说得再现实一点,在当前的中药材产地源头,良币靠劣币“养活”有时也成了一种无奈选择。 基地规范种植的药材在销售层面体现不了“优质优价”的待遇,最后搞的一些种植基地公司不得不去开动脑筋,另想他法以谋盈利! 有些药材种植基地公司,虽然也跟下游生产企业供货,但却不会去为他们刻意备货,药材采挖后,遇到合适的价格和购买商家,也就随机出售了。至于后期遇到生产企业招标,仓库里没有一根药材也一样根据市场行情报价,不中标无所谓,中标了,就到产地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采购供货,说直白一些,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至于方式,这方面情况笔者会在下文“中药行业漫谈之三(市场篇)……”中予以叙述,请关注。 当前有些药材产地农业合作社,在生产与经营上也多是采取了灵活运用的手法,依据季节调整生产、经营方向的居多,有时种植的甚至并非一种中药材,这种药材采挖季节过去了,合作社的这种药材也就基本卖完了,那种药材产新了,合作社的那种药材也就堆积如山了。 由于缺乏大资金支撑,也没有良好的仓储条件为下游企业长期备货,一些农业合作社的做法与部分由社会团体自筹自建组织的药材种植基地公司做法如出一辙:基地公司或合作社货源断档了,很多药材产地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不缺货,只要你生产企业需要,合作社一样敢投标,不中标便罢,一旦中标,就可以即时采买供货。 中药材产地源头种植端 永远都是提高中药产品质量的第一站!2018年冬,笔者随团去某省份道地药材产地调研,一家农业合作社的做法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这家合作社本身某个品种只是种植了500亩,按照正常起挖量,不过能收获约100吨药材,可是,他对外销售的数额却是自己种植基地生产的数倍,年发货量高达500吨之多。 当笔者对此提出疑问时,合作社负责人很干脆,说:这么大的销售量,自然不可能都是我们合作社种植的。说句到底的话,500亩种植基地只能算是我们扣向生产企业的敲门砖,而多出来的销售量,才是我们合作社生存下去的支撑点或盈利点。按我们一贯的摸索经验,种植越规范成本越高!再说这么大一摊子,如果仅靠合作社规范种植的那点药材货量,一是没什么利润可言,二也在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 合作社负责人的话,让我们调研团听了很是语塞:种植基地公司与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供需竞争优势层面,本来应该是体现在药材规范种植上,什么时候转换成了:只有套购药农散户的药材供给生产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的“支撑点和盈利点”呢?——这话听着很矛盾啊! “其实,我的说法并不矛盾,让人矛盾的是那些下游制药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有自己的说辞:“制药企业一边要求我们的供货必须是规范种植的药材,一边在招标时,又让我们的报价向非规范种植药材的药农散户或市场商的报价看齐,这谁能做的到啊?,再者说,我们许多药材种植基地大都是属于自筹自建的,掏那么多钱出资的目的去干这个还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嘛!所以对于我们种植基地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来说,大家采取外购药材供货以图生息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说难听一点,挂羊头卖狗肉有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或许,这位合作社负责人话说得很直白,但却很实在,至少道出了行业当前一些客观存在现象。 当然,以上所述现象并不能代表行业的全部,在多次的市场调研与产地源头考察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值得行业学习与借鉴的例子。 譬如一些生产企业在产地源头搞的GAP种植规范基地,无论是规模或管理上就做的非常到位! 譬如一些相互抱团取暖、帮扶共进的中药材种植产业联盟,就值得行业推广与借鉴! 再譬如还有许许多多做事认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公司+农户模式药材种植基地、农业合作社、个体种植大户也都搞的相当不错,一片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这些好的事例与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医药行业整体积极向上、无可阻挡的大趋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中药材产地源头种植端的希望所在! 换言之,他们,才是我们中医药行业在未来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方面,真正值得推广与学习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