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枫桥夜谈 枫桥夜谈 2024-01-08 17:38 发表于江西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奋斗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移山的愚公,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也许正如仪封人称赞孔子所说的“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夫子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是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精神正凸显了儒家当仁不让积极入世的特征。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就像别人脸上有一点污垢时,我们总会看得很清楚,而当自己脸上布满污点时,我们自己却更难发现。我们总能很轻易地看见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却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自身之外的世界是这样,识人识己也是这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迷茫、郁闷、惆怅,既不会狂妄自大、得意忘形,也不会常在自责中沮丧,而能心平气和地应对每一次机会和挑战,应对世间的各种考验。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说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伦理。它并没有要求人们“舍己为人”,也没有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它只是一个伦理底线,而非道德的最高标准,当“己之所欲”和“己所不欲”时,你一定要想到他人也有“所欲”和“不欲”,切莫将己之所欲或己之不欲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因为“义”“利”二字而纠结,也不知多少人为了富贵,阿谀逢迎、奴颜婢膝、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巧取豪夺、丧尽天良和人格。孔子鄙弃这样的富贵,认为不以道义得来的富贵,亵渎了道义。孔子并不一味地否认追求财富,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主张义中取利,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他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也认为君子应当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贫穷困乏中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到利不可诱、义不可屈、节不可夺。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5.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人人我都教育,没有类别),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男女,无论贵贱,无论年龄,无论智愚,无论美丑、种族、贤与不肖,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平心而论,今天的老师对所教的全体学生还不能完全地真正地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从孔子开始,教育才真正开始走向平民化,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承认人的智力有差别,提出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实行启发式教学。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这些教学思想和原则、方法具有深远影响,今天的教学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