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德阳 Yi只会飞的猪 2023-12-02 14:30 发表于江苏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涉及"行为";第二个方面涉及"互动",第三个方面涉及行为的"结果",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结果。
1.行为
关注"行为"时,我们强调的是"优化"和"权衡",或者说取舍。优化是指,在使用资源时尽量多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想要的是什么。
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优化是必要的。如果某人拥有无限的资源,那么此人就不需要优化。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时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至少对寿命有限的凡人而言是这样的。
即使钱多得花不完,也必须懂得怎样优化。如果决定花一周的时间去海南度假,那么就不能把这一周的时间花在公司的各项会议,因此,不管经济收入有多高,你仍然必须取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机会成本的原理。
2.互动
除此之外,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澄清另一个重要却令人迷惑的领域﹣互动。
如果说,经济行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那么经济互动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个体会同时执行大量的、多样的甚至互相冲突的个人计划。
市场经济是一个涉及无数人的决策和行动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会在市场中产生互动,这些互动就会产生我们看到的经济现象,比如价格、供应量和需求量等。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也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资源稀缺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来解决,但我们还需要和成千上万的他人合作,而我们甚至根本不认识他们﹣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协作过程来解决。比如,昨天周五的晚高峰,我坐着朋友的车去往另一个地点,他有很多路径可以选择,至少有两三种走法。
当朋友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从下面走的时候?他会回答说下面这个时间会狠堵,走高速虽然绕了一些路,但会相对通畅节省时间。
中间发现堵得厉害得时候,他又会选择向右转向,从另一条路径到达。他总是会根据当前的情况,选择自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其实不只是朋友,道路上的每一位司机并不只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过程互相协作。然而,这过程却神奇地把所有个人决策协调了起来。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大部分人都能成功地驱车到达目的地。
3.结果
在交通系统中,每一位司机都希望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每一位司机在行程中都会自行做出决策,并与其他司机保持互动。
然而,整体的交通流并不是某个人刻意计划的结果。任何一位司机都不可能独立控制交通流,也没有一位虚构的中央交通规划员在事无巨细地指挥大家如何行动从而保持有序。
复杂的交通状况是自发产生的,所有司机"只负责开车",而他们的行为共同导致了这个"意外之果"。当人们并没有共同目标,只分别追求自身利益时,究竟如何产生有序的结果?
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优化行为发生在程度极高的专业化环境中。专业化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济产出增长并带来"国家财富"扩张,而专业化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如果缺乏协作,专业化便无法带来财富,而只会导致混乱。千万人各有目的,基于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各行其是;但个体选择的成败又取决于他人的协作,同时我们对他人的目的、资源、能力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协作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亚当·斯密很早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社会分工一经确立,个人的劳动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极小部分,其他部分的需求须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与他人交换获取。
于是,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都成为一定程度的商人,而社会本身也就转化为商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靠专业分工与交换为生,良好的社会协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
是什么机制在诱导这么多人于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准确地完成正确的任务?经济学理论之所以得以起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