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慈怀读书会
作者 | 慈怀兹心
唯有所思,才有所为。
在中国的历史中,曾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有一个人却被世人评为最完美,最成功的人物。
这个人的前半生,曾挽救过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后半生,三次成为首富,在国家危难之时,散尽家财,救济百姓。
这个人就是华夏五千年以来仅有的完人,范蠡。
范蠡的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那时的环境,价值与如今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学到他对世事的洞察与智慧,以及他所奉行的人生信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蠡传奇的一生。
01
唯有看得长远,命运才有改变的机会
少年时代的范蠡,命运坎坷,很早便父母双亡,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但好在他聪慧过人,且勤奋好学。数年间,便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文武全才。
然而,当时的楚国政治混乱,制度腐败。身处乱世,他空有一身济世之才,却因无人举荐,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最后只落得寄情山水,等待时机。
直到好友文种的出现,让范蠡的命运有机会翻盘。
文种问他:“有一只鸟,想要飞出去,但却不知往哪飞。”
范蠡盯着文种回答道:“能否告诉我,这只鸟准备飞多远,是百里,千里,还是万里。”
文种摇摇头说:“百里之地,早被蛀虫吃光了。”
范蠡回答道:“此鸟报负远大,当在万里之遥。”
在他的心中早已决定离开楚国,另谋出路。
这时,范蠡取来一张地图,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楚越之间是互相扶持的关系,如果扶越,便是助楚。最后,两人决定投靠越国。
谋生存求发展,唯有理清局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找到逆风翻盘的机会。
于是,范蠡和好兄弟文种一起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从而被任命为大夫。但在越王勾践即位之后,范蠡面临一场人生危机。
公元前493年,勾践因误信传言,率先发兵攻吴,结果大败。为了保护越国,范蠡大胆进言,让勾践假意投降,等待转机。
之后,君臣二人同甘共苦,忍辱负重,终于在三年之后开启归国之路。
公元前475年,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越国日益壮大,此时的范蠡率兵伐吴,结果吴囯大败。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势必需要深谋远虑。古往今来建功立业的伟人,无不例外都具有远大志向。
现如今,很多人都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越是迷茫时,越要懂得投资自己。
唯有如此,才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02
人生如棋,懂得思危才能居安
在兴越灭吴的计划中,范蠡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劲敌,伍子胥。
伍子胥,有旷世治国之才,曾辅佐过先王,后又被夫差所用。这样一位丰功伟绩的功臣,最终却落个悲惨下场。
当吴国国君夫差得知伍子胥将儿子安置在齐国之时,便咬牙切齿地叫来伍子胥,说他有谋反之意,理当赐死。
夫差的刚愎自用,听信谗言,最终令伍子婿举剑自刎。一片赤诚,最终错付他人。
伍子胥的死,让范蠡心中升起一片悲悯之情。
他深知,人生道路崎岖,只有看清潜伏的危机与凶险,才能过得从容与淡定。
此时的他在思考,伍子胥的今天,会不会是他的未来?
十年后,勾践终于灭吴成功,实现称霸大业。当越国上下都以为,范蠡从此可以安享高官厚禄时,他毅然决定辞行。
某一天,范蠡换了一身布衣,前去拜见勾践,见面就说:“如今,吴国已灭,越国已是一方霸主,我愿辞官退隐。”
勾践听后大吃一惊,挽留无果之后,半诱惑半威胁说道:“若是你留下,分一半国土给你,若是不留,便杀掉你全家。”
面对家人性命的威胁,范蠡只好答应留下。但此时的他内心无比沉重,他明白君臣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当天晚上,他连夜收拾好行李,与家人一同匆忙离去。在临行之前,不忘叮嘱身处高位的文种。但此时的文种却认为,如今安逸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肯轻易离开。
后来,沉迷于荣华富贵的文种,最终被越王诬陷造反而赐死。
正所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反观范蠡,在名利双收之时,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免于一场灾祸。
人生如棋,懂得思危,保持警惕,提前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从而才能居安。
03
看清形势懂得思变,才能找到自己的风口
离开越国,范蠡与家人悄悄来到齐国的海边,化名鸱夷子皮。
自此,范蠡隐姓埋名,开启了他另一段传奇的人生。初来此地,秉着本小利微的理念,他做起了当地的海盐生意。
范蠡一开始,先走遍了沿海的村落,发现海边有着丰富的海盐资源,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却十分困苦。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的理念。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除了会打渔,还有制盐的手艺。但由于连年战乱,渔民手中的食盐转卖不出,因此才停止制盐。
他从中悟到了一个商机。如果将渔民手中的海盐收购过来,再转卖出去。不但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自己也可从中获利。
一时间,平静的海滩又重新热闹起来。
鸱夷盐场收购海盐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昔日贫瘠的海滨之城,有了一片生机勃勃。
为了将海盐转卖出去,范蠡带着一众人马,风尘仆仆的来到咸阳城。并在闹市挂出商行的招牌,摆地摊销售海盐。
由于咸阳远离大海,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即使有钱,也无法买到食盐。当他们见到如此上乘的海盐时,一下子就围拢过来,争相抢购,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不出所料,他顺利卖掉海盐,由此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凭着他的集思广益,融会变通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了,入世可居庙堂之高,为商又能富甲一方。
这世间,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只会让自己走入困局。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面对不确定,如果不懂变通,看不清形势,那就会乱了阵脚,没了分寸,容易手足无措,猝不及防。
只有懂得思变,才有机会绝处逢生,找到自己的风口,力争上游。
04
修炼利他之心,才是积累财富的秘诀
赚到第一桶金的范蠡,开始囤积货物,从此开启了从商之路。
自古以来,作为商人能多赚一分是一分。而他从商以来,却始终坚持以薄利促多销的理念。
之所以会这样做,是他深知一个道理,逐利是人的本性,但共赢才是长久之计。实现互利共赢的前提,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让人有利可图。
几年后,范蠡果然成功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
人若不被利益驱使,不被欲望掌控,便可在残酷的竞争中胜出。
晚年的范蠡,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据说有一年,齐国遭遇洪灾,许多灾民听闻范蠡的仁德,纷纷前来投靠,领取救济。
儿子对父亲的赈灾行为,表示不理解。
于是,范蠡告诉儿子,巨额家资,本就取之于民,如今百姓有难,就该用之于民。
儿子显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做生意不就是为了多赚些钱吗。千辛万苦攒下的家财,就这样打发出去,于心不忍。
范蠡知道儿子没想明白,叹了一口气说:“你慢慢想吧,想通了,以后受用无穷。”
不久,洪灾引发疫病,因范蠡提供的药材和粮食,很快让疫情得到控制,病情也逐渐平息。
范蠡的这份功劳让百姓铭记于心,他救济灾民,不发国难财,不做无良商的善举由此传开,后人也给了他一个“富行其善”的美名。
回顾范蠡的一生,曾为避开名利,而三次迁徙,但名利却一直跟随他。
这其中的奥秘就是他有一颗利他之心。
在这世间,可用物质衡量的东西,不过就是身外之物罢了。
而有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也许是真诚,也许是利他。
05
人的一生变化无常,风雨兼程,唯有所思,才有所为。
纵观范蠡的一生,不为名利,却名利兼收。
究其原因,并非是范蠡异于常人,天赋异禀,而是在于他对人对事的洞察和敏锐。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负重前行的道路,需要在不同的际遇作出不同的选择,而每个选择,都将通往不同的命运。”
在未来的道路上,唯有懂得选择,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