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爱学习的李逵 资治通鉴读史明智 2024-01-17 22:26 发表于湖南
周勃和灌婴在刘邦面前说陈平坏话,刘邦一听立马对陈平的忠诚和能力都表示怀疑。面对老板的质疑,陈平并不在情绪上耍性子,而是敬重刘邦作为老板的地位,并且态度上不卑不亢,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展示自己的价值和专业能力,才打消刘邦的疑虑,初步得到了刘邦的支持和信任。
要想完全在大汉集团站稳脚跟,陈平还需要做什么呢?答案是解决问题。只有能够解决问题,才是陈平立足之本。尤其是刘邦这样的创业公司,生死存亡系于一线,决不养闲人,另一个角度,谁能解决问题,谁就能扶摇直上。
汉王问陈平,“天下纷争,什么时候能统一?”陈平说,“项王的肱骨之臣,无非是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给我万金,实行反间计,离间其君臣关系,项王为人,喜欢猜忌并且听信谗言,其组织内部必然分崩离析,汉在这个时候举兵攻楚,一定能够攻破楚国。”刘邦大喜,于是给陈平四万金,任凭陈平调度使用,不询问钱财具体出入。
陈平所说的四个人,范增是项羽的谋士,也被项羽尊为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都是项羽的将军。为什么要离间这四个人呢?两个原因:1,这四人是项羽团队的骨干;2,这四人并没有得到项羽的完全信任。
是不是很矛盾?是的。这就是项羽组织内部的问题,有能力的人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永远无法进入项羽组织的核心圈层。
范增何许人也?项梁起兵,范增为其出谋划策,拥立楚怀王作为反秦旗帜,团结反秦势力,项梁采纳范增的计策。而项梁死后,楚怀王收拢兵权,打压项家势力,任命宋义为统帅,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想要和刘邦一起西进,楚怀王拒绝了项羽的请求,而是派遣刘邦收下陈王和项梁的部分残余兵力,向西伐秦。谁知项羽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绝地,突出重围,击杀宋义,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一战奠定霸主地位。
项梁死后,其他所有人都在瓜分项梁的势力,并且挤兑项羽。这里分为两个派系,一派是孤伶伶的项羽,一派是楚怀王,宋义,刘邦。范增是个骑墙派,他没有偏向项羽,也没有偏向楚怀王。
项羽对楚怀王为首的这一派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愤恨无比。宋义和其子宋襄被项羽在直接击杀了,而后项羽称霸,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杀掉楚怀王,足见其内心之恨。刘邦打着义帝的旗号讨伐项羽,诛杀义帝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和项羽之争,其实也是两派斗争的延续。
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不冷不热。范增为项羽亚父,必然是项梁为项羽的筹划。项梁死后,在楚怀王打压项羽时,范增只是沉默。项羽和范增之间就埋下了隔阂的种子,这个种子埋下了,早晚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范增并不肯在危机时为项氏家族奋不顾身,那自然地他也进入不到项羽内心深处。
项羽对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将军的态度呢?韩信在汉中对时,对刘邦说,项羽妇人之仁,十分体恤士卒,士卒生病,项羽泣涕而下分食物给士卒,但是当将军立了功,要封爵位了,项羽把印信磨破,也不愿封赏。韩信说的这个将军指的谁呢?指的就是钟离昧。
陈平对这些关系也是了然于心,所以陈平才要使用离间计,来瓦解项羽的组织,他看到了项羽组织内部的重重矛盾。陈平对刘邦说,项羽只信项氏成员和妻之昆弟,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得不到项羽的封赏和信任。陈平的离间只是外因,外因通过项羽组织的内因起作用。好比西门庆能勾搭上潘金莲,根本原因在于潘金莲和武大郎之间有罅隙。
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1,调查研究;2,设计对策。伟人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陈平在项羽那儿待了那么久,还是都尉的职位,对项羽决策团队的内部关系熟稔于心,早就调查得清清楚楚。设计的对策就是离间其君臣关系,陈平拿着四万斤黄金执行即可。
但看离间计本身,就太浮夸了。
陈平使金让人在楚军散布消息,“钟离昧等将军,功劳多,却不能裂地封王,这些将军想要和汉勾结,一起灭掉项羽而封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
项羽的使者来汉出使,陈平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一见楚使,陈平装作大吃惊说,“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原来却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把酒菜撤去,用些粗陋的饭菜招待使者。使者心里肯定气呀,回去后就把这情况告诉项羽。项羽果然怀疑范增,于是两人彻底翻脸,范增离去,途中而死。
单看离间计本身,哪有什么技术含量?平平无奇。可见一个方案,关键点不在于其本身看着多好,技术含量多高,而在于能否解决业务需求,抓住业务的核心矛盾点。项羽疑心钟离昧,是他心知肚明,钟离昧功劳多,自己确实没有封赏,两者之间本来就彼此有裂痕,和范增也是如此。陈平才有机可乘。
解决问题的要点,在于第一步的调查研究,第二步的设计对策只是水到渠成。
陈平的离间计,一连拿下范增,钟离昧两个骨干,大大削弱了项羽的力量。这个事情做成,陈平才算在大汉站稳了脚步。
但是大家可否发现,有的人也能解决问题,老板也信任,可始终跟老板之间有距离感,成不了所谓的心腹。这是为什么呢?得力员工和老板心腹之间,究竟缺了什么呢?又该怎样跨过这一步呢?下个小节会分析下这个问题。
【全文完】